在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发病和死亡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小细胞肺癌一直是临床的“硬茬”,预后极差。
据了解,肺癌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15-20%。小细胞肺癌是一种侵袭性强,增殖迅速的恶性肿瘤。直至2019年,全球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方案仍是含铂化疗,大部分患者往往很快出现耐药,生存期不足一年,全球小细胞肺癌治疗需求仍远远未被满足。日前,主题为“生命之间”CSCO小细胞肺癌大会通过网络多地连线的形式举办,全国肺癌领域顶级专家汇聚一堂,共同聚焦中国“小细胞肺癌”这一业界瞩目的焦点,开启了一场“生”与“愈”的特殊对话。吉林省肿瘤医院院长、吉林省肺癌诊疗中心主任程颖;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暨北京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主任、大内科副主任王洁等数十位全国肺癌领域顶级专家学者,首次就大家热议的肺癌免疫治疗国内外重要研究和人文科学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分享免疫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质量和更多创新成果。
吴一龙表示,30年来,我们在肺癌领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和探索,我们大踏步的见证了非小细胞肺癌的非凡与精彩。而面对15%—20%这类小细胞肺癌,这几十年来我们的感受更多是酸甜苦辣。今天在与国际接轨之后,我们诊疗道路也越走越宽。我们利用国际更多先进技术与经验,不断提高自己。从2000年开始,我们与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进行合作,开启了我国精准医学和免疫治疗的大门,相信小细胞肺癌开拓了免疫治疗这个大门之后,未来的首路也会像非小细胞肺癌一样走得越来越宽广。
“相比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不断取得新进展,30年来,小细胞肺癌(SCLC)进展缓慢,一直面临‘药荒’的尴尬局面。”陆舜介绍说,全球科学家一直在针对小细胞肺癌进行各种创新药物研究。自1970年以来,全球有40项针对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试验,但绝大部分试验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些失败也是今天成功的基石,对于小细胞肺癌的探索全球及中国从未止步。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即便生存期能延长几个月,对他们的意义都是无比重要的,这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享受更长时间的亲情与关爱,对未来长期生存的改善和获益都是很明显的,如今,我国小细胞肺癌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王洁也表示,近些年来小细胞肺癌的多学科协作,让很多患者从中受益。特别是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临床上可以进行更多尝试,比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不同方式的联合,针对不同亚型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等,相信今后中位总生存期的提升会更长。
此外,提高公众肺癌科学预防认知,强化公众自我检查和定期健康体检的健康意识是是降低肺癌高发病率最有效的预防策略。程颖呼吁,小细胞肺癌与吸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00个患者里面大概97或98个人是吸烟人群,只有两三个不吸烟。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女性和青少年的吸烟率在逐年增加,这让肺癌特别是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除了尽早戒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9年版)》指出,治理大气污染、尽量减少烹调油烟的刺激、加强职业接触中的劳动保护、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等措施都是预防肺癌的建议。同时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如年龄在45岁以上、吸烟史在20年以上,有肺部疾病史、有肿瘤家庭史等,更需要定期体检,使用胸部低剂量CT进行肺癌筛查。目前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使用胸部CT做肺癌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早期肺癌,并能够降低20%的死亡率。(刘娅)
[ 责编: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