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山西老稻农的新希望:告别手工时代 科技育秧促增收

作者:何原华 2020年04月15日 国内新闻

中新网太原4月15日电 题:山西老稻农的新希望:告别手工时代 科技育秧促增收

作者 杨杰英

15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的育秧大棚内,一片忙碌。

看着正在不停运转的自动化育秧生产线,75岁的“老稻农”任反贵感慨不已。

“从纯手工到科技化,从成活率低到稳产增收。”任反贵说,科技给我们老稻农带来新希望。

这是太原市首次大规模采用机械自动育秧生产新技术,意味着晋祠大米标准化生产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晋祠水稻生产增收带来新希望。 张云 摄

1962年,16岁的任反贵开始跟着父辈种植水稻,在他的记忆里,水稻的种植工序非常复杂,也吃了很多苦。“那时没有水靴,我们光着脚下水,腿都冻得麻木了。”

今年70岁的张八小与任反贵一样。“以前,种植水稻太耗费人力和时间,工序多且复杂,感觉一整年都在地里忙活。”

经过播施底土、喷淋给水、播撒种子、覆盖浮土后,通过传输轨道被一盘盘送至棚内,由稻农整齐摆放在地上。 张云 摄

如今,经过播施底土、喷淋给水、播撒种子、覆盖浮土后,通过传输轨道被一盘盘送至棚内,由稻农整齐摆放在地上。

“以往水育秧时30多人一天只能育秧15亩,机械化育秧后,十几个人就可以育150亩左右秧苗。”有着45年水稻种植经验的花塔村村委副主任任福贵介绍,育秧效率提高了将近30倍。如今,有了机械化设备,花塔村的11个大棚平时只需要4个人来管理。

由于大棚育秧不受时候季节影响,可精准控制调整秧苗的生长速度,一般情况下一周时间秧苗就会出土1公分,40天左右即可插秧。

“老稻农”张八小和任反贵在大棚内。 张云 摄

有着3300多年种植史的晋祠大米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之称。晋祠大米的独特品质,成就了其在太原农耕文化中的品牌地位。

“我们这里种植水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老稻农们告别了手工时代,稳产增收。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弘扬农耕文化。”花塔村党支部书记何建平告诉记者,花塔村成立了晋祠大米股份经济合作社,购买自动化育苗、插秧、收割机械,建立晋祠大米加工厂,建起温室大棚育秧基地,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加工一体化的全时段、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

花塔村村委副主任任福贵正在查看秧苗。 张云 摄

晋源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原有明表示,“晋祠大米”历史悠久,是晋阳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围绕晋祠大米的种植与保护工作,我们出台了各项支持措施,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来扩大种植面积,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全面提升机械化水平。

下一步,晋源区将围绕稻作、农作文化打造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春夏插秧、暑期游学、金秋共享丰收喜庆等亲子体验游、研学游、旅居游等活动,使乡村田园更有魅力,晋祠稻田文化更受欢迎,让稻田公园成为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

“不仅仅是要我们的水稻稳产增收,我们还要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何建平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