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新闻联播

渣滓换往日用品 重庆奉节用生态美擦亮乡村复兴底色

作者:刘悦 2018年11月05日 新闻联播


垃圾换来日用品重庆奉节用生态美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图为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渣滓银行兑换点。 高吕艳杏 摄

  中新网重庆11月4日电 题:渣滓换往日用品 重庆奉节用生态美擦亮乡村复兴底色

  作者 高吕艳杏 王淳熙

  “以前的空塑料瓶都是随着渣滓袋直接扔掉,如今村上有了这’渣滓银行’,一个空塑料瓶积4分,90分以上就能兑换相应的日常用品,既环保,又实惠,何乐而不为呢。”4日一大早,住在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的村民李朝珍,就提着一大袋的空塑料瓶兑换的物品,开心的回家了。

  这个“渣滓银行”建在砚瓦村一村民家,门上挂着“朱衣镇砚瓦村渣滓银行兑换点”的挂牌,挂牌旁边贴着一张可回收渣滓积分兑换明细表:1个拉罐盒兑换5积分,1斤纸盒兑换40积分,1斤废电池兑换2积分;100积分可兑换一袋洗衣粉,160积分可兑换不锈钢盆,280积分可兑换笤帚。

图为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农家乐。 王淳熙 摄

  图为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农家乐。 王淳熙 摄

  往年3月份,砚瓦村的“渣滓银行”倒闭了。一工夫,村民都参加了搜集渣滓的行列,兑换的绿色积分可以随时在村里的“渣滓银行”换成盐、味精、牙膏、香皂等生活用品。

  奉节县朱衣镇宣传委员王勤通知中新网记者,以前村民的渣滓会放在一个渣滓堆里,局部拿去燃烧。但是燃烧渣滓会净化空气,于是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发放渣滓桶、渣滓箱,后设立“渣滓银行”试点,经过以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渣滓兑换相应的生活、学惯用品的方式,鼓舞和引导村民共建美丽家园。

  “渣滓银行”是砚瓦村乡村复兴,建立调和砚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奉节县鼎力展开乡村文明复兴任务,施行憨厚乡情工程,推进品德教化;施行入耳乡音工程,推进文明惠民;施行新型乡贤工程,彰显典范力气;施行文明乡风工程,推进移风易俗;施行美丽乡愁工程,传承农耕文明。砚瓦村在弘扬诗。橙文明抓橙旅很多朋友说,共享纸巾机是一个广告机,但我们不是这样定义它,我们定义它是一个互联网跟物联网结合的终端机,从线下吸入流量,重新回到线上,以共享纸巾项目作为流量入口,打造全国物联网社交共享大平台。交融的根底上,鼎力施行“五好”工程,育村风淳民风,构建起了调和家园的良好气氛。

图为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村容村貌。 王淳熙 摄

  图为奉节县朱衣镇砚瓦村村容村貌。 王淳熙 摄

  记者离开砚瓦村,看到一排排灰瓦白墙、规划一致的民房,民房外墙上绘着诗词、国学、卷云图案,村民门前挂着彩旗、大红灯笼,给人一种共同的古典神韵;整洁、平整的水泥路从山脚下不断延伸到山腰小巷让人眼前一亮。

  这与2015年的砚瓦村构成鲜明比照,据外地村民说,事先的村里根本是老人和妇女儿童,年老人少数外出打工了,老房子屈指可数,环境卫生不容悲观。

  “改善环境,建立美丽乡村,破题的路最终指向村民。”奉节县砚瓦村支部书记田邦中通知记者,建立美丽乡村首先要调动村民维护环境的积极性。

  田邦中称,束手无策的乡村建立在改善乡村群众寓居环境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了外地经济开展。砚瓦村应用山水资源、田园风景,注入三国文明、杜甫文明元素,将传统的农耕作业逐渐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征农庄等生态旅游项目开展,美丽乡村“主战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场”日益成为外地群众增收的“新洼地”。

  往年5月22日,李朝珍以两个儿子名字命名的农家乐正式开门营业。农家乐一楼一底,红顶灰墙,6个房间宽阔亮堂,亲朋好友们送来了停业花篮。李朝珍通知中新网记者:“我们村正对着长江,村里的脐橙连成了片,依据这些特征,我们把房屋改造一下,开一家农家乐。”

AI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智能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发挥作用。  让李朝珍乐得合不拢嘴的是:“一个房间一天100多元,就算淡季只要两三个月,算起来也比种地要强得多。”

  游客多了,随之而来便是发生的渣滓。李朝珍将一段工夫积聚的废品拿到“渣滓银行”兑换日用品,“变废为宝”取得收益,运转得好的话可加重李家一半以上的家庭担负。

  田邦中称,昔日乡村的“脏、乱、差”在这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调和、整洁、美丽的新乡村。砚瓦村作为全县的乡村复兴示范村,全村的文明气氛越来越浓,群众生活越来越有味道。这也让更多的住在城里的或在外出务工的砚瓦人回到砚瓦生活。目前近20家已搬回砚瓦生活。这也阐明乡村的开展有了希望,群众的生活也有了盼头。

  如今,“美丽乡村是我家,乡村不比城里差。”这是砚瓦村民的共同心声,乡村复兴的曙光,正映照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