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维权行动

法律上对彩礼如何认定? 未领结婚证彩礼应返还

作者:金书 2018年10月30日 维权行动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关于婚姻的缔结,中国自古就有男方在婚姻商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风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具有较为浓厚的习俗习气颜色。但是,因而发生的纠纷也逐步增多。

  法律上对彩礼如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消费渠道的普及,使得支付市场将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呈现更加美好的增长前景。何认定,相关审讯实例如何断定,《法制日报》记者对此停止了梳理。

  未领结婚证彩礼应返还

  “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标准的法律用语,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几经修正,都规则了制止买卖婚姻和制止借婚姻讨取财物的内容,但并未对婚约和聘礼作出规则。因而,相关彩礼纠纷案件,人民法院审理时依照有关规则被列为“婚约财富纠纷”。

  既然彩礼属于“婚约财富”,其目的就是为了缔结婚姻,假如未能缔结或许婚后发生矛盾纠纷,关于彩礼的处置就成为婚姻纠纷的首要成绩。近年来,这一类纠纷诉诸法院的案件逐步增多,法律法规也停止了相应规则。

  2013年,祁某和孟某自在恋爱并确定男女冤家关系,随后两家举行了订婚典礼,男方祁某依照外地风俗,经媒人给女方孟某家人送去6万元彩礼,但二人未举行婚礼,也未操持结婚注销。

  订婚后,孟家以孟某年龄尚小为由一再回绝和祁某结婚,后在祁某不知情的状况下,孟某外出打工,和祁某得到联络近三年。由此,祁某将孟某诉至法庭,要求返还彩礼。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成绩的解释(二)》(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二》)相关规则,法院判决原告孟某及家人返复原告祁某全部彩礼款6万元。

  法院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决,是由于《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第(一)项的规则,假如单方未操持结婚注销手续,当事人应返还彩礼;回绝返还彩礼的,不予支持。

  婚后纠纷并非全额返还

  在另一同案件中,张某和刘某经人引见相识,随后两人按乡村习俗举行结婚典礼,并补办了却婚注销手续。男子刘某婚前收取了女子张某所送的大礼38800元、上轿礼1万元及“三金”等。

  几个月后,刘某提起诉讼,要求和张某离婚,嫁妆归其团体一切。张某表示,不赞同离婚,假如离婚,刘某应返还彩礼48800元及“三金”。由于两人婚后无子女,单方无共同财富及债务债权需求联系,离婚纠纷的关键在于彩礼能否应该返还。

  法院以为,刘某和张某虽然是自愿注销结婚,但自单方外出打工当前,较少沟通和理解,互不联络,不尽夫妻义务,可认定夫妻感情确已决裂,故刘某要求和张某离婚的诉讼恳求,予以支持。刘某的嫁妆系其婚前团体财富,应归其团体一切。

  关于刘某婚前收取张某的彩礼,法院思索到刘某与张某虽然操持了却婚注销手续,但单方共同生活工夫较短,单方离婚后,刘某应酌情返还婚前收取张某的彩礼款,但返还的比例不宜过高,酌定返还彩礼款48800元的50%为宜;“三金”属于赠与性质,可不予返还。据此,法院判令刘某返还张某彩礼款24400元。

  关于男女单方已结婚并共同生活的状况,男方提起诉讼的,法院判决也相似。

  2016年12月,经媒人引见,大龄女子廖某和赵某看法,相处一段工夫后决议结婚。依照外地乡村风俗,廖某先后给付赵某见面礼、礼金5万多元,并为赵某购置黄金首饰价值4万多元。赵某带来了价值约5万元的嫁妆。

  两人结婚后争持不时,三个月后妻子前往娘家再不回家。廖某将赵某诉至法院,恳求离婚,同时要求其返还十多万元的彩礼。法院经审理以为,廖某与赵某婚前相处工夫较短,彼此缺乏理解,匆促成婚,婚后未培育起夫妻感情,现廖某要求离婚,赵某表示赞同,法院予以准许。

  关于彩礼,法院以为廖某以结婚为目的依外地风俗给付赵某礼金和首饰数额较大,契合彩礼的特征,且单方共同生活工夫较短,廖某要求赵某退还彩礼的主张契合法律规则。综合案情后,法院判令赵某陪嫁物品由廖某一切,赵某再返还两万元彩礼款。

  生活困难的可不予返还

  据理解,《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关于操持结婚注销后返还彩礼的情形作了准绳性规则,即虽操持结婚注销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彩礼该当返还。操持结婚注销后已共同生活的,在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因给付彩礼招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状况下,彩礼准绳上不应返还。

  因而,关于操持结婚注销且共本着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倡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一部完整而完善的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 同生活的情形,离婚时一方要求对方返还彩礼的,应首先审查能否存在因给付彩礼招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形,当事人对此负有举证责任。

  关于结婚工夫较短(普通指缺乏1年),且给付彩礼数额较大(普通指5万元以上),法院会思索适当放宽“给付人生活困难”的认定规范,有条件地支持一方要求返还彩礼的诉讼恳求,但并非全额返还,返还比例不会过高。

  值得留意的是,假如没有证据证明因给付彩礼招致给付人生活困难,人民法院准绳不支持返还彩礼的诉讼恳求;已操持结婚注销且共同生活的,返还彩礼该当以离婚为条件,即在单方离婚诉讼中或在离婚后提起,假如在离婚后提起,应留意3年的诉讼时效期限。

  目前,针对乡村及经济落后地域愈演愈烈的彩礼之风,司法理论中关于彩礼的认定比拟成熟,一些省份也出台了相关中央司法文件,关于恳求返还彩礼的顺应条件停止了细化。但总的来说,彩礼能否返还以当事人能否缔结婚姻关系为次要判别根据,能否共同生活、能否招致给付人生活困难是思索的特殊情节,而这也将对骗取彩礼的“骗婚”行为起到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