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老城区土地“寸土寸金”、 养老“一床难求”——
换个思绪,把养老院“搬”回家
步入银发社会,众多老城区正堕入土地“寸土寸金”、养老“一床难求”的窘境。为化解养老“床位荒”,南京市正试点推里手庭养老床位,鼓楼区首批方案把2500张养老床位“搬”进居民家中。
把养老机构搬进家门
南京郊区中央大,养老床位多,但是城区的老人嫌远,入住率不高,而鼓楼、秦淮、玄武等老城区则是老人多,中央少,养老床位难找。鼓楼区17日发布《养老白皮书》:截至去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2588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05%,高于全省和全市均匀程度。该区目前现有6053张养老床位,入住费用从每月两三千到近万元不等。排队等养老院床位,已成为常态。龙江某小区的一家嵌入式养老机构,只要10张床位,由于天文地位优越,老人排队曾经排到3年当前。
另一方面,许多老人仍守着“养儿防老”的观念要在野生老。一项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人养老习气可概括为“9073”,也就是90%的老人想在家里养老,7%情愿去社区居野生老效劳中心,3%情愿住在养老机构。“推出家庭养老床位这一举措,是理想成绩倒逼出来的。”南京市鼓楼区民政局副局长陈昕说,该区启动建立家庭养老床位举动,政府补贴建立费、运营费,引导专业养老机构,把养老设备、规范化效劳搬进老人卧室。“这是开门办院的‘晋级版’,把养老院的一切效劳都搬到家外面,独一的区别就是,老人还住在家里。”
99%家庭养老床位一周内被认领
国庆节后,鼓楼区首批推出2500张家庭养老床位建立方案,反响热烈,68野生老机构一周内已“认领”2490张床位。区财政埋单,一张床位补贴3000元建立费用;依据每位老人的安康情况,给予养老效劳机构每月480元、720元效劳补贴。
厕所里装上扶手和防滑设备,房间里安上夜灯、烟雾报警器、摄像头,床上铺上智能床垫……关于家住祖师庵4号的蒋奶奶而言,率先尝试这一效劳就“救了一命”。10月16日,患有轻度老年聪慧的她不慎从床上跌落,智能床垫及时报警后,养老机构任务人员调用智能摄像头一看,老人趴在地上起不来,15分钟内就赶到化解了险情。
鼓楼区瀚瑞老年人效劳中心承接了300张家庭养老床位的建立义务,目前已完成120多张。“试点很受欢送,从久远看,这是养老效劳开展的一个趋向,处理了办养老机构房源紧张的难题,也顺应众多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心思。”该中心担任人梁飞说,关于在野生老的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而言,这一效劳无疑是“雪中送炭”。鼓楼区此前抽样对4.3万名老人停止才能评价,失能、半失能老人占到30%。“除了清洗沐浴、排泄护理等生活照料效劳外,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效劳特别受欢送。”梁飞引见,他们组建了家庭养老床位效劳小组,每一个小组里有护士、康复师、护工和行政人员各一名,每两个小组配一个医生,每个小组担任一个片区。
走入百姓家还要过“信任关”
“养老机构有少量潜在‘客户’,但苦于扩张没空间,没有充足床位;日间照护中心靠上门效劳维持运营,有人手缺‘市场’。”鼓楼区民政局老龄任务科科长嵇峰说,鼓楼区力推“家庭养老床位”,既是化解主城养老困局的先手棋,也是养老机构转型开展的一次严重时机,众多养老机构从一开端的犹疑张望变为积极参与。
鼓楼区发布家庭养老床位效劳后,各个社区的报名点一天能接到30多人征询,其中三分之一有激烈请求愿望,还有不少居民在张望。“居民平安防备认识高,送效劳上门,会不会套取隐私、做推销?不少居民会有疑惑。”陈昕说,为进步政策知晓率,街道、社区介入协助养老机构上门做政策解读任务,获得不错效果。“这不是政府托底养老效劳,而是政府补贴降低养老本钱。从久远看,要培育居民‘花钱买效劳’的养老理念,经过政府引领,搭建机制制定规范,发起养老机构参与,停止市场培育,构成一种养老效劳新形式。”她强调。
关于更多养老效劳机构而言,参与其中也是一种试水探路。“我们觉得这也是一个方向,做好了会有很大的市场。但家庭养老床位必需构成规模效应,才干摊薄运营本钱,也有利于机构提供专业效劳。假如只是零星开花,‘一对一’上门人力本钱很高,虽然有政府补贴,机构会难以为继。”一位养老机构担任人说。
本报记者 仇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