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梁古村栋栋古修建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历史的古朴与沧桑。 王昊昊 摄
中新网郴州10月22日电 题:看望600年“湘南第一村”板梁:“朱颜”未改 活力焕发
作者 王昊昊 鲁毅
登高望远,360多栋保管残缺的明清历史修建鳞次栉比,白墙黑瓦的徽派修建作风在薄雾中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个人信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数码产品免押金借用,办理签证无需银行流水证明,甚至租车住酒店都不需要交付押金……犹如一幅水墨画;走进细看,栋栋古修建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历史的古朴与沧桑。
这就是拥有中华历史文明名村、“湘南第一村”等头衔的板梁古村。记者近日特意看望了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感受其让人怦然心动的古韵今姿。

古村内的街道都是石板路。 王昊昊 摄
板梁古村位于湖南郴州永兴县高亭司镇境内,始建于宋末元初,鼎盛于明清,全村同姓同宗,是一个单亲衍生开展的古村落,至今仍保管了360多栋1000余间明清修建。
走过一座由青石铺就的三孔桥,便步行进入了古村。该桥名为“接龙”,有接龙气之意,历史的沧桑在青石板上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望夫楼。 王昊昊 摄
古村内的街道都是石板路,将一栋栋古修建串联起来,可谓是四通八达,初次到访,颇有“迷宫”之感。板梁村党总支书记刘智雄指着一米余宽的石板路说:“这条穿村而过的石板路就是金陵古驿道,向南可到广西、广东,当年杨贵妃要吃广东岭南的鲜荔枝,就是由这条道骑马传送的。”
踩着青石板,穿行于一栋栋古修建之中,庙祠亭阁、旧私塾、古商街、古钱庄、古民居等一应俱全,不少古修建至今仍有村民寓居,看到记者一行,他们还不忘招呼大家买点摆放在自家门口的红薯酒、甜酒、红薯片、鱼干等土特产,浓浓的生活气味扑面而来。

村民生活惬意。 王昊昊 摄
众多古修建中记者最感兴味的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润公厅,修建构造运用了卯榫构造,没有用一颗铁钉,厅堂墙上还留有“忠孝廉节”四个字。刘智雄说,这是板梁村的古训,古人考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板粱人就将其稀释到这四个字里。
古村内还有几处古泉,极端明澈、入口甜美,风趣的是,出水口下方有三个蓄水池顺次陈列。原来,这是村民为了维护泉水的纯洁,顺次用作饮用、洗菜、洗衣用,数百年来延续至今。
“全村现有500余户,其中约90户寓居在古修建的老房子里,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刘智雄通知记者,房子有人住才有灵气,才干更好地保管上去;一些空房子长工夫没人住,就破损、倒塌了,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生活的日趋成熟,芝麻信用高分和良好的个人征信记录,不仅可以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延伸你的财富,更能大大便利我们的生活。“正由于有了这些老人,板梁古村才充溢生活气味”。
68岁的刘俊武与妻子住在老房子里,空闲时在家门口卖些藠头、野菊花等作物。他说,本人不愿搬、也不会搬出去,“这里就是我们最初的家”。
如今,板梁古村已成为中国首批特征景观旅游名村,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感受600年来的古今碰撞。来自浙江的杨宏杰往年在古村开了第一家轻音乐吧,让游客有一处休闲、歇脚的中央。他将板梁比作还未开展的乌镇、西塘,希望能在此吃下一大块“蛋糕”,虽然这条路暂时看起来高不可攀,但古村的底蕴、美景让他有此底气,“未来游客多了,还可以做民宿、餐饮”。
刘智雄说,板梁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古村文明研讨会,专门担任旅游开发。古村的村容村貌、根底设备现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未来他们将鼓舞更多村民住进古村,并引进有维护古村落意向和情怀的人士来此投资,让古村焕发更强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