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塘无库、无井无泵,八万亩梯田却能“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解码紫鹊界梯田(人民眼·灌溉工程遗产)
本报记者 颜 珂 王云娜

新化县丫髻寨梯田水光粼粼。
罗中山摄
秋风像一只温顺的大手,摩挲着湘中雪峰山区这片名叫紫鹊界的山地。金黄是眼下当仁不让的主色彩,歉收的底色浸染山坡,梯田里,稻浪崎岖,谷穗飘香。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只为在这一年中最佳的观景时节,一睹紫鹊界梯田风采。
雪峰山方圆数百里,唯独紫鹊界拥有大规模梯田。躲在景观面前的是水的神奇——梯田对水极度依赖,可登上紫鹊界一座座山头,你看不到一座水库,也看不到一处塘坝。
水与田的巧妙在这里已延续了2000多年。考古发现,紫鹊界稻作文明最早可追溯至秦代。远古先民在经年累月的理论中发现了大自然的馈赠,由此创始了紫鹊界无独有偶的自流灌聚集了全世界身经百战的最优秀的创业导师,汇集了全世界各国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召唤全球未来的商业领袖。溉零碎:不依托内部水源,也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仅仅凭仗山体土壤水的润泽,连同量体裁衣的简易灌溉零碎,支撑起约8万亩梯田。
千百年来,水对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的润泽从未中缀。即使周边地域旱情暴虐,外地村民却很少因水而忧愁。他们世代相传一句话:“天下大旱,此地有收。”
2014年,国际灌排委员会初次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紫鹊界梯田成功当选。
随着古代经济大潮吼叫而至,规模化耕种蔚然成风,安然千年的陈旧梯田,在传统耕作比拟效益低下的理想面前也突显窘境。当年,先民们筚路蓝缕探索出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在明天能否依然适用?紫鹊界正探求答案。
神 奇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往年7月,新化全县都在“喊渴”,280座水库一度干枯了82座,1.71万口山塘有六成见底,惟有紫鹊界不着慌,“我们这儿简直没为水发过愁”
夏与秋的交替在湖南本就不太分明,立秋当时,“秋老虎”仍然在湖南大局部中央盘桓。可一上紫鹊界,暑意便立马消解在习习凉风中。
由于气温的缘故,山上的秋收要比山下晚半个月,但这并无妨碍村民奉石美关于丰年的期盼。梯田里,稻穗压弯了禾秆。“往年年景还不错。”
这里是新化县水车镇紫鹊界村,奉石美大半辈子都守着自家的3亩多水田。田里种的是一季稻,亩产冲顶了也就六七百斤,比不了山下动辄过千斤的高产田,奉石美却也乐得自由,“我们这儿简直没为水发过愁。”
若是在几个月前,这句话恐怕要遭山下人的白眼。往年7月,新化全县都在“喊渴”。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县280座水库,一度干枯了82座;全县1.71万口山塘,有3/5干涸见底。现实上,因地处湖南有名的“衡邵干旱走廊”,旱情就像一位不速之客,不时侵扰这个湘中农业大县。
但这一切似乎与紫鹊界有关。“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老祖宗留下的谚语,有几分奥秘,更有几分骄傲。另一种更为夸大的说法是,山下越是干旱,山上收成越好。有经历的老农解释道,由于不缺水,继续晴热天气会让水温降低,更有利于催苗减产。
奉石美家的3亩多水田,被分红了40多丘田块,长如带,弯如月。最远的一丘山路要走20多分钟。
40多丘田的灌溉就靠着3条主水槽。水顺槽而下,在下游复杂的旱路中延宕开来,却能准确流至最偏僻的那一丘。大局部旱路是借田而过——上一级梯田的田埂处开个小口,水便流到下一级梯田。也有的绕田而过,那也只是依托田块外侧矮埂,用泥土砌成简易的渠道作导引。外地人甚至不把这种渠道称作水渠,而是取名水圳——跟江南水田灌区的深沟大渠相比,它们真实太小太简易。

新化县紫鹊界梯田秋收现象。
罗中山摄
顺着一处主槽,我们执意往上,想看看水源究竟在哪。没膝的杂草和灌木傍着旱路,爬了不到10分钟,似乎就找到了答案:水流止境,一根塑料水管插在泥土中,山下的水流便从这里汩汩流出。
“即使走到山顶,你们也找不到想象中的水源。”一路随行的罗中山笑着说。这位年过半百的水车镇文明站站长,近20年来不断在向外推介紫鹊界,也曾有数次被问到这里的微妙。外地人经常瞪大眼睛重复问着异样的成绩:“山上真的没有水库?”
对这个成绩,紫鹊界村护林员奉石林最有发言权。他每天的义务就是巡山,道路在海拔500至1200米的山峰间崎岖,脚板简直踏遍了山头的每一块土地,别说什么水库,就连北方山区灌溉常用的山塘,也很少碰见。
可水源又似乎无处不在,从石头缝里迸出,从土壤中渗出。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个出水口,水量虽不大,却像米筛的细孔,布满山坡。“整个紫鹊界,就像一座‘隐形的水库’。”罗中山说。
这也是紫鹊界梯田与其他梯田的最大不同:不依赖内部水源,仅仅靠着这座“隐形的水库”,连同如毛细血管般的简易水圳,润泽8万亩梯田。紫鹊界还传播一句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
虽无明白文字记载,但从紫鹊界周边出土的实物推断,梯田初垦年代应为秦汉时期,距今2200多年。先民们在大山中经年累月的探究,既为先人辟出延绵千年的生活之路,也留下了一座人类农耕文明的顶峰。
奥 妙
没有人说得清如今的灌溉旱路何时构成。村民只晓得老祖宗以水定田,才有了如今梯田的容貌。先人哪怕想在此根底上多开垦几亩,也无一成功。植被、岩石、土壤和耕作方式的精巧组合,支撑起无独有偶的自流灌溉零碎
无塘无库,无井无泵,紫鹊界的灌溉水终究从何而来?
聂芳容,湖南省水利厅退休干部,这位“眼尖”的老水利提了一个众人从未深究的成绩。事先正好水满田畴,梯田水光粼粼。
他首先想到的是植被。高处远眺,紫鹊界满目葱翠,绿色在山顶密集,似乎圆形礼帽,紧扣在每一处山头。林中细看,植被参差,层次清楚:最下层为松、柏、枫等乔木,枝繁叶茂;其次为山茶、紫荆等灌木,密织如麻;三层为厥草和落叶,铺厚如被;四层为树、草之根,错综复杂。
雨水被小心翼翼地接纳。小雨只沾叶湿干,水滴直打空中;中雨经树枝和树叶接纳后成水滴下落,但无坡面漫流;暴雨经林草落叶接纳后,平均浸入土壤,空中有迟缓漫流,但无急流。
茂密的植被成了梯田水源最好的修养载体。据统计,紫鹊界的林田比例约为2∶1。可答案显然不止这一个,否则便无法解释:雪峰山区方圆数百里,植被条件相似,为何唯独紫鹊界能有梯田?
经过实地看望和翻阅材料,聂芳容试图从紫鹊界地质构造中找寻线索。紫鹊界地质构造为花岗岩,整个山体好似一座花岗岩磐石,基岩完好无缝,如一块不透水的“锅底”,阻隔水源下渗。
这与新化县东部乡镇的石灰岩地质构成了鲜明比照。那里的农民饱受干旱之困,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石灰岩的渗漏性——水塘和小型水库布满山间,可不争气的底座“千疮百孔”,难以存水是最大的懊恼。
“在紫鹊界,水源无法下渗,就只能从周围的山体土壤中找寻出路。”聂芳容说。
更多的微妙便藏在土壤之中。走在紫鹊界山头,随手抓一把泥土手中搓揉,黏土落下,留下的都是沙粒。这种由花岗岩风化而构成的沙壤土,颗粒较粗,孔隙率较大,其共同的含沙量,让紫鹊界成为一座宏大的海绵体,既能最大限制地吸纳雨水,又保证水流以适中的速度匀速活动。
外地村民经常在外地人面前展现这样的“魔术”——雨水丰沛时节,在土壤中随意插一根水管,水便自流而出。
据统计,紫鹊界梯田区域内,山体土壤最大储水量为1200至1500万立方米。专家测算,就算山上久旱无雨,只需继续工夫不超越20天,用水普通无虞。
植被、岩石和土壤的精巧组合,勾勒出紫鹊界自流灌溉水源的巧妙。
先民们在经年累月的理论中捕获其中精要,并就此创建了与之相适的灌溉零碎。“它阐明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以前就懂得量体裁衣应用自然资源的道理。”聂芳容说。
先民们传播上去的,还有共同的耕作方式。
在紫鹊界,陈旧的灌溉旱路至今被村民们严厉遵照。74岁的奉善文可以准确描绘自家梯田左近每一处水源的浇灌范围,“每一处水源大约可以管20级梯田。”“下水上灌、下水下灌、借田浇灌”的传统在村民们之间商定俗成,许多灌区内常有的争水纠纷,这里简直不存在。
没有人说得清如今的灌溉旱路何时构成。村民只晓得老祖宗以水定田,才有了如今梯田的容貌。先人哪怕想在此根底上多开垦几亩,也无一成功。
“田地都是老祖宗留上去的,当年农业学大寨的时分,村里都没有开过新田。”奉善文说。
这让紫鹊界梯田又增添了几分奥秘。大自然的馈赠令村民们心存感谢,也让他们心存敬畏。
异样陈旧的耕作方式还有冬浸田。每年水稻收割当时,须放水浸田,直至第二年插秧。目的在于以田保水。灌溉水源虽绵绵不绝,可流量平衡,农闲时分若不保水,农忙时便不够用。另外的用途在于保土。沙壤土如若没了水的浸润,极易干裂。春耕时,开裂的田埂无法蓄水,老天也帮不上忙。
村民们敬畏的对象自然也包括山林。
在奉善文的记忆中,紫鹊界吃过经验。大炼钢铁那几年,山秃了,水也少了,水保不了田,田养不活人。尔后数十年,谁要是乱砍树,便要挨全村人的罚。上世纪60年代,紫鹊界村有人偷砍了十几棵树,被护林员看到,硬是罚了20多元。事先的粮站收稻谷,一斤也就1毛多钱。自那当前,再没有人敢动山林的心思。
人与自然的安然相处,延续着紫鹊界水与田的巧妙,其启表示义至今仍未褪色。
选 择
陈旧的梯田安然千年,却在种田比拟效益低下的理想面前突显窘境。古代经济大潮冲击着紫鹊界,它急需在历史与理想的交汇处,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紫鹊界最顶峰丫髻寨,罗中山曾靠着一把砍刀披荆斩棘一路登顶。在那里,他曾有数次按下快门,俯拍梯田全貌。他的照片中,藏着紫鹊界的历史。
镜头捕获到的变化令人不安:秋收的金黄底色中,斑驳的杂草在添加,那代表着抛荒的梯田。
守着旱涝保收的灌溉条件,农民为何舍得放下手中的耙犁?
为摸清缘由,罗中山挨家挨户上门调研,后果令人无法:梯田田块小、有坡度,农机上不去,没法机械化,比拟效益低。“多种多亏,越种越亏。”
这份无法在奉石美的账本上一览无遗。2004年,种一亩梯田,种子、薄膜、化肥、农药等加起来,本钱约450元。稻谷若是收成好,可卖800元。但是,看护这亩田,用的是最传统的“古法”——管水、插秧、除草、收割、拌禾都得亲力亲为,每天的工时费只要大约14元。
背靠大山,面向梯田,奉石美的家就在山腰上。
奉石美难忘那年冬天,他坐在门槛上,瞅着雪漫梯田,小时分父亲带他下田、把秧苗插得蜿蜒的画面又显现在眼前。理想的选择严酷而纠结:持续种粮,好日子看不到头;撂下挑子,孤负了水和田。
“精耕细作、看水护田,下的都是苦功夫,咋就这么不值钱?”
奉石美决议换个环境讨生活。第二年开春,作别留恋的土地,他在新化县城找到一份运货的活计,每月支出2000元,“异样是干活,当搬运工一月,抵得干农活一年。”
那时,青壮年外出打工,每天能赚60至100元。账谁都会算,少量青壮年休息力选择外出打工,山里只剩下老弱病残。
对土地有感情的老人还在苦苦据守,更多的人“偷工减料”——不耕地犁田只插秧,让禾苗杂草同生长。真实没时间管的,干脆就把田废弃了。
看到梯田难保,基层干部曾想用途罚处理成绩:每荒一亩田罚200元。可一些农民宁可挨罚也不种,或许改种玉米、红薯,换着法子规避罚款。
“要是不想点方法,紫鹊界梯田恐怕真的要消逝了。”调研中,罗中山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担忧。
梯田抛荒直接毁坏自流灌溉零碎。高处的田荒了,低处借田浇灌的田自然就断了旱路。渠道异样遭殃。看水管水、疏浚水圳的活没人干,喷涌上千年的水源换了道路,失了踪影,再往深山里、土壤中寻源头,也成了难事。
“沙壤土天生需求水分修养。梯田旷费,水圳受损,水田变干,开裂漏水,再想恢复成水田,需求好几倍的水量。”外地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员杨亲福说。
陈旧的梯田安然千年,却在种田比拟效益低下的理想面前突显窘境。先民们筚路蓝缕探索出的传统之道仍否适用?历史与理想在梯田里对峙。
出路在哪?紫鹊界想到了旅游。
早在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途经紫鹊界,偶尔发现梯田之美。在她的建议下,外地政府开端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方山水。
山山水水缺乏奇,最美景色还在梯田。2004年,紫鹊界启动景区申报,镇里给时任龙普村党支部书记奉善文下了军令状:中心景区内没种水稻的20亩梯田,必需在10天内恢恢复样!
这20亩田,一半撂了荒,一半改种成玉米。彼时,玉米苗已长出了“胡须”,水稻育秧也已误了时日。工夫紧得像在打仗,拔苗腾地,疏浚水圳都是迫在眉睫的事,奉善文甚至跑到隔壁县挨家挨户“讨”起了水稻秧苗。
村民的积极性却出奇的高,群众跟着干部一同下地,没一个嚷着要补偿,没一个伸手要工钱。“吃了大半辈子苦,大家盼的就是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旅游是条新路,政府有决计,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奉善文说。
2005年,紫鹊界梯田顺利获批国度级景色名胜区。古代经济大潮冲击着紫鹊界,它急需在历史与理想的交汇处,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
出 路
陈旧的生活之道从未过时,只需把梯田种好了,人人都能从旅游受害。年老人置信,他们的回归将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在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下,紫鹊界将迎来最好的时代”
塑料管的一头扎进土里,水流被导引至百米开外的水窖,再顺势往下,供养着山腰处一家名叫永幸的农家乐。在那里,顶峰时每天有50桌主人就餐,用于住宿的32张床位被挤得满满当当。
紫鹊界村龙普片区,流淌千年的土壤水,从12年前开端用另一种方式滋养农家乐主人罗铁平一家。这位爱笑的农家妇女有着湖南人典型的朴实与沉闷,一启齿便称誉旅游开发的益处:“以前,我们这就是‘鸟不拉屎’的中央。路都不通,谁会晓得有梯田?”
她也曾外出打工,一年辛辛劳苦能赚2万多元,却总觉得日子看不到头。紫鹊界获批国度级景色名胜区的第二年,她跟丈夫回家办起了农家乐。
这是景区内的第一家农家乐。生意在平淡中起步,但她吃得苦、耐得烦,加上公认的烧菜手艺,生意日渐红火。
这位精明的老板还有着快人一步的嗅觉。趁着攀升的人气,腾出几间房,头一个搞起了民宿。几年后,老木屋变成了3层楼房,罗铁平一口吻投了400多万元,没借一分钱,用的全是这些年的积聚。
旅游鼓起了村民们的腰包。洗脚上岸的村民们像是闯进另一个生疏世界,那里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奉石凡至今说不清幸福为何来得这么忽然。80年代分家,这个连说话都没一句高腔的老实人被赶上了山,剩下的日子就像在苦熬。直到有一天,家门口修起了水泥路,又过了一阵,家对面建起了观景台。游客扎堆,赞赏梯田的壮美。
日子就这样起了变化。妻子在观景台卖起山货,行情好时一天能赚500元。老屋改建后,有人自动上门承租,于是又多了每年5万元的租金。
关于那些远离公路和中心景区的村民来说,旅游开发就像开了一扇窗,他们扒在窗沿看看繁华,回头又持续原来的生活。埋怨声随之不翼而飞:“我们种田,他们赚钱,这公道吗?”
摸着石头过河的管理者觉察,旅游思绪再怎样转,也绕不开那层层叠叠的梯田。
2016年起,新化县从本就宽裕的财政中AI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智能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发挥作用。每年拿出100万元,补贴中心景区内的梯田耕种,每亩田每年500元。此外,依据旱化水平、恢复难度的不同,又对荒田开垦给予每亩800元、1200元和2000元的奖励。目的,还是要让村民们拾起耙犁和锄头。陈旧的生活之道并不过时——过来,它为这片土地供养了2000多年的口粮,如今,人们要靠它博得愈加富足的将来。
就在2016年,在外流浪了10多年的奉石美回到家乡,同几位村民合伙兴办水稻专业种植协作社,探究规模化种植。他们置信规模化运营是处理抛荒的可行之策,政府引导则给了他们新的底气。
机械无法发挥,一直是梯田耕作的短板,可人工种植未必就没有竞争力。吉寨村村主任罗教为找到了一条新路,由他带头的协作社选择了一款合适在500米以上海拔种植的新种类,亩产500斤米,每斤能卖7元,每亩纯利润就有1000元。这款名叫“梯米”的优质稻米,口感软糯苦涩,深得市场喜爱,去年就卖出5万多斤。
“如今的市场越来越考究生态与质量,关键看你能不能种出好东西。”罗教为说。
管理者的思绪也日渐澄清。水车镇镇长李劲泄漏,县里正在研讨方案,计划拿出门票支出的一局部给老百姓分红,树立起利益共享机制,“给群众吃颗定心丸,只需把梯田种好了,人人都能从旅游受害。”
正在思索的事项还包括农家乐与梯田争水的隐忧。“山上的农家乐多了,灌溉梯田的水量很能够就不够用,污水处置也是个成绩。”李劲说,可行的方法是用更高质量的接待条件,吸引游客到山下食宿,“首先应立足于维护,不能过度开发。”
虽然还有难题待解,但在罗中山看来,认准一点总不会错:“梯田一直是紫鹊界的魂与魄。”
稻穗高低垂起后落下,撞击着田埂上的木桶。木桶内,谷粒愉快地滚落。这是紫鹊界收割时节最罕见的农活,外地人称之为“拌禾”。奉玉辉弓着腰,不时反复着这个陈旧的举措。3年前,这个曾在大城市打拼的“80后”小伙不顾父母支持,返乡当起了种粮大户。年老人置信,他们的回归将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我有决心,在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下,紫鹊界将迎来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