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乌鲁木齐10月16日电 题:“愚公肉体”让“树上山” 乌鲁木齐荒山成为绿色屏障
中新社记者 孙亭文
16日,燕南荒山上的风很大,冒着凉凉秋风前来种下1棵山桃、1棵红叶海棠的市民黄雪英通知记者:“前两天,小区里的许多市民都来燕南植树绿化荒山,我也趁休息的时分来种下两棵树,为乌鲁木齐绿化建立奉献一份力气。”
连日来,一场浩荡的春季植树活动正在乌鲁木齐市南部的燕南荒山继续停止,这是该市近年来“树上山”项目的缩影。近年来,在该市官方及民众把树木种在雅玛里克山、水塔山、文秀山、平顶山等昔日荒山上。
乌鲁木齐是以荒漠为背景的一座绿洲城市,城区三面环山,山上土层贫瘠、底石坚固;全年人均可应用水资源不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资源性缺水是这里的后天缺陷;年均降水量298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015毫米,干旱少雨,且夏季长达5个多月,生态承载软弱,环境条件恶劣。外地传播着“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的说法,颇显心酸和无法。
但是,盼望绿树成荫的乌鲁木齐人依托滴水穿石的“愚公肉体”,让暴露的山体一点点绿起来。该市大规模园林绿化工程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绿化红山为标志。民众在遍地石头的山上凿出洞来,再用土筐抬土,树苗种下后还得用脸盆、水桶把水运上山,累计移栽树木7万多株,硬是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绿意盎然的公园,亦成为标志性旅游景区。
来自广西阳朔的游客韦云德在听到红山公园曾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后,非常惊诧。他说:“刚进入公园后,并未感到有什么特别,这个公园和广西的公园没啥区别,但听到长草都很难存活的山,却变成了红花绿草、树木参天的公园,非常敬仰乌鲁木齐人。”
近年来,乌鲁木齐推进“树上山、水进城、地变绿、煤变气、天变蓝、城变美”工程,为市民营建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据引见,燕南荒山绿化项目面积合计约5000亩,往年春秋两季大约逾16万人次前来种下树苗,种植乔木、灌木逾百万株。
种树的黄雪英通知记者,在燕南种树特别难,由于山上好多中央都是岩石和砂砾,而且土质也不是很好,不管挖坑还是填埋都非常困难,而且能够会影响树木的成活。因而,乌鲁木齐园林部门经过二次覆土、换土施肥等进步树木成活率。目前,“树上山”项目上半年绿化树木成活率到达95%。
据悉,往年上半年,乌鲁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消费渠道的普及,使得支付市场将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呈现更加美好的增长前景。木齐市“树上山”项目完成6677亩绿化建立,种植乔木41.12万株。估计11月底,往年“树上山”项目两万亩绿化建立可竣工。
黄雪英还通知记者,她在燕南荒山上种树还可失掉一张“义务种树尽责证书”,这是一种荣誉,失掉证书也感到荣耀。
近日,新修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植树条例》发布,18周岁至6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18周岁至55周岁的女性公民(包括寓居满1年的暂住居民),除丧失休息才能者外,每人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服务业不再局限于规模效益,加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成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革,为传统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天地。每年无报酬地实行植树3至5棵的义务。
时至半夜,燕南荒山上的风照旧很大,新种植的树苗却傲然挺立,人们还在繁忙地种下更多的树苗,并为树苗浇水,待到来年春天,这里的荒山将成为乌鲁木齐新的绿色屏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