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张衡地动仪竟是1951年恢复出的模型?

作者:何楠远 2018年10月09日 热点话题

  张衡地动仪竟是1951年恢复出的模型?

  曾在东汉时期名噪一方的候风地动仪,虽然原物曾经失传了一千多年,传播上去的也只要零星的文字记载。但是到如今,其和制造人张衡一同,仍被视为中国现代伟大科技创造的模范,并且进入教科书之中,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个人记忆。

  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逝殆尽。那么,那个印刷在中国古代教材之中,让有数国人以为其就是当年张衡所造的地动仪,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实践上,历史教材上展现的地动仪,并不是候风地动仪的原件,而是上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王振铎的现代科技史学家依据史籍恢复而出的概念模型。

  经恢复的“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只要区区196字关于候风地动仪的语意模糊的记载。而王振铎,就在依据这些文字,开端了恢复候风地动仪的任务。在1936年,王振铎画出了第一套本人恢复的地动仪模型图稿,并采用“悬垂摆”的构造原理。也就是从地动仪的上部垂上去一根摆,用以判明地震方向,并控制相应机关。

  工夫离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振铎被任命为文明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在那个热情高昂、百废待兴的时代,他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义务:恢复一批代表现代文明的器物作陈列、宣传之用,其中就包括候风地动仪。

  历经一年工夫,王振铎保持了本人1936年想服从的“悬垂摆”原理,而是采用倒立的“直立杆原理”,于1951年设计并恢复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音讯一出,就遭到了绝后的关注,在那个年代,地动仪的恢复,承载了尤为积极的使命,对现代科技研讨和中华文明推行极具鼓励意义。于是,由王振铎恢复的“张衡地动仪”就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就连中国地震局也用这部恢复模型做了几十年标志,直到前几年才取下。

  王振铎所恢复的张衡地动仪一时之间风景无两,更是成为了中外文明交流的载体,屡次走出国门展览,曾置于结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与美国人从月球上带来的岩石一同并排展览。

  无法“动”的地动仪

  王振铎虽然依据古籍记载恢复出了地动仪的模型,但是由于模型外部构造缺乏合感性,所以其龙口中的铜丸无法吐上去,也就无法检测地震。随着对此地动仪模型的宣传愈广,本国地震学家的质疑之声也不时冒出。甚至从对王振铎所恢复的地动仪上,转移到了对张衡以及候风地动仪,疑心其是先人杜撰,基本不是真实的历史。

  更让人为难的是,在1988年这尊“张衡地动仪”拜访日本奈良时,中方讲解在向日本观众解说地动仪的任务情况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龙口中的铜丸才会掉到上面蟾蜍的口中。

  其实不只是本国学者的批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个人信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数码产品免押金借用,办理签证无需银行流水证明,甚至租车住酒店都不需要交付押金……判之声,在国际的地震学界也有不少质疑。王振铎的老冤家、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当面指出了1951年模型的原感性错误并说道:“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