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收视率造假利益怪圈调查

作者:李原远 2018年09月20日 热点话题

  收视率造假利益怪圈调查

  购置收视率引发恶性循环“流量明星”安慰造假愈演愈烈

点击进入下一页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实习生 林靖耘

  “电视剧行业的山竹来了!”

  就在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暴虐社交媒体之时,一位知名影视公司的高管在冤家圈如是感慨。

  事情缘起9月16日下午,国度播送电视总局发布《总局就收视率成绩展开调查》一文称,“针对收视率成绩的舆情和反映,国度广电总局相关担任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展开调查,一经查实守法违规成绩,必将严肃处置”。

  广电总局所指的舆情,指的是导演、编剧郭靖宇15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郭靖宇曝光业内收视率造假黑幕,例如每集交90万元可买收视率等。

  收视率造假曾经不是新名词,那么,为何屡禁不止,谁在铤而走险?

  官方屡次要求抵抗收视率造假

  一石激起千层浪,郭靖宇导演的这篇长文很快引发业内热议。

  演员赵立新迅速转发这条微博,并提到本人出演的《天盛长歌》收视惨淡,“豆瓣喜提8分,收视惨淡成真;敢不昂首称臣,让你有冤难伸”。

  导演陆川也经过微博曝光黑幕,“已经亲耳听到某导演冤家在电话里无法地要求制片将每集40万元购置收视率的费用,打到某市电视台购片主任指定的公司。他跟我说假如不依照电视台指定公司买收视率,将收不到电视台尾款”。

  光线传媒无限公司总裁王长田更以亲身阅历为例,婉言:“2015年终,由于不情愿参与收视率造假,光线愤而加入电视节目市场,事先多档节目在央视等播出,停播一切节目之苦楚浮光掠影。”

  编剧李亚玲感慨说:“两年过来了,除了买收视的钱爆涨了一倍,从每集50万涨到了100万,什么都没改动。”

  9月16日,国度播送电视总局也发文表态称,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展开调查,一经查实守法违规成绩,必将严肃处置。

  17日,中国电视剧制造产业协会发布声明,表态称将召唤全行业构成共识,共同抵抗收视率造假行为,努力营建中国电视剧产业安康、有序开展的新环境。

  临时以来,为了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台与制造方在签购置合同时还会签署一份有关收视率的对赌协议。制造方必需向电视台担保,剧作在播出之时可以到达一定的收视率,否则无聚集了全世界身经百战的最优秀的创业导师,汇集了全世界各国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召唤全球未来的商业领袖。法从电视台拿到全额的购片款,电视台会依照一定比例从中扣除。

  早在2009年,原广电总局发起严查收视率买卖两端人群,在2013年发布22条新规重整收视率,国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度规范也于2014年出台。

  2015年8月,由原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建议,地方电视台和多家省级电视台发起,全国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共同签署了《遵守媒体社会责任,支持唯收视率自律条约》。

  即使如此,重压之下,收视率造假市场仍然存在。随着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的施行,面对电视剧行业产量过剩的现状,行业内人士称,根本上有一半的电视剧上不了电视台的首播。“能上电视台首播的剧,必定要求有收视率的保证”。

  尔后,收视率造假成绩愈演愈烈,制片方与电视台的矛盾暴露到大众视野。

  2016年12月,由于《美人私房菜》未购置收视率而遭暂时撤档一事,惹起影视行业群情激奋。为此,中国电视剧制造产业协会特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其法务委员会发布“坚决打击收视率作假黑权力”的声明,正式向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异样惹起了行业内外的震动。

  这份声明中披露,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在购置、播出电视剧业务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景象,曾经构成了一个组织紧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

  对此,2017年年终,中国电视剧制造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坚决抵抗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

  同年9月,原广电总局等五部委结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昌盛开展若干政策的告诉》,其中也提到,“坚决依法严峻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实在维护行业次序。标准收视数据使用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钱独一根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停止奖惩的独一规范”。

  往年4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再度强调坚决依法严峻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一旦发现收视率造假信息,第一工夫报告公安部门处置。发现的案件一经查处,将向社会曝光,推进构成依法打击收视率造假的高压态势。

  造假面前的唯明星论怪圈

  在人人喊打的状况下,为何还有人铤而走险制造假的收视率?

  著名编剧汪海林在承受媒体采访时婉言,由于目前不少电视台照旧十分看重收视率,因而一些播出机构仍在操控收视率数据。

  现实上,收视率调查本来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效劳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规范。

  有媒体爆料称,当电视剧成为卫视黄金时段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钱挂钩,引导制造机构去买收视率。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每部剧添加上千万元的本钱,反过去又向电视台要低价,成为恶性循环。

  因而,汪海林以为,收视率造假对行业有极大危害,由于对从业人员来说,做好剧不再有意义,“辛劳做剧不如去买收视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在承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罕见的造假方式有两种,一是净化样本户,二是窜改数据。前者次要指某些利益相关方采用不合理手腕,寻觅和接近本来应属保密态的样本户,经过贿赂、收购等方式影响样本对象的收视行为或记载行为。后者则属于调查方的成绩,对后台数据停止窜改,人为加工。相比净化样本户,后者操作更直接,也更复杂。

  “这两者都会招致收视率数据虚伪失实,从而影响收视率作为‘行业货币’的信誉度和威望性,损害其他数据运用者的利益,扰乱电视剧市场的次序,进而损伤社会的诚信机制和诚信信心。”刘燕南坦言,对有心人来说,收视率调查并非无懈可击,无破绽可钻。实际上,凡是有人的要素介入的环节,都存在造假的能够,何况收视率调查要阅历一系列冗杂的抽样、确定样本户、拜访员上门、记载收视、数据回传和统计处置等进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其中两个关键的主体——样本户或调查公司,造假也触及这两者。造假的驱动力通常来自内部,比方电视台、节目制造公司、节目中介方和广告机构等相关利益方,目的不外乎获取高额利润。

  而关于收视率造假的本源,影视撰稿人胡鑫(化名)泄漏,电视台和广告商对收视率的自觉追逐,对那些能“扛收视”的明星主演的自觉追捧,甚至将收视率当作权衡节目质量和主演明星才能的独一评判规范,而完全疏忽了电视节目的质量自身,因此给制造假收视数据带来了极大的市场。

  “目前拍摄的电视剧,想要卖到一线的卫视上星,就非得请某些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或许‘流量女明星’做主演不可,只要他们的剧,这些电视台才肯认,才肯收。”胡鑫说,而没有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主演的电视剧,纵然剧情紧凑、低潮迭起,也不能够上一线卫视,只因电视台买片,看演员,不看剧情,“但是这些当红明星、流量‘鲜肉’中的一局部,基本就是靠网络包装炒作、水军营销博得了少量的粉丝拥趸,刚才迅速在网络一夜爆红”。

  胡鑫通知记者,这样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上述一些“流量明星”拍出的所谓电视剧,除了他们的粉丝外,占收视主体的广阔观众其实基本不认可,收视率自然上不去,“而这样的真实收视率一旦广而告之,势必又会让广阔大众洞悉这些‘流量明星’完全扛不了收视率,因而极大影响其商业价值。所以,制片方还必需将任务一步到位,再持续去购置虚伪收视率。劣币驱赶良币,终年恶性竞争的后果,就是购置电视剧收视率的价钱越来越离谱”。

  在刘燕南看来,假如任由收视带领域中存在诸如净化样本户、窜改数据、数据寻租、歪曲解读、数据滥用等成绩开展下去,不只会损害电视台、广告商、节目制造商和数据消费者等相关各方的利益,也会严重影响电视传媒生态的安康,影响社会的诚信和私德认识,进而影响我国建立事业的良性开展。

  制图/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