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四点半课堂一角。 李隽 摄
中新网西宁8月14日电(李隽 张永黎)14日,青海省的先生们还在放寒假,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城南社区却像校园一样,来这里游玩和学习的孩子比平常多了一倍。社区创办的“四点半课堂”也成了留守儿童学习、游玩的好中央。
宽阔亮堂的阅览室、温馨的桌椅、美观的图书画册、可口的饭菜……这些无不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睛。素日里,每天下午放学,社区13名留守儿童准时来这里“报到”。5岁的丁丁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位,因其父母外出打工,丁丁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一同,自从城南社区创办“四点半课堂”以来,丁丁每天放学后先来这里看书、写作业,然后再由意愿者送他回家。
“以前没有这个课堂时孩子就在家里看电视,我们出去干活把他放家里也不担心,如今好了,娃娃在这儿能学到知识,还有了乐趣,我们也能担心外出干活。”丁丁的爷爷马木沙通知记者。
化隆县是青海省的劳务输入大县,以化隆拉面为代表的青海拉面经济,经过化隆县、循化县、民和县等地群众在全国各地30多年的打拼,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型特征产业。截至目前,海东市群众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创办的拉面馆已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25万余人。
随着乡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不时壮大,乡村留守儿童、少年逐年增多。据青海省民政厅3月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近20%从事拉面经济的外出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就已外出,其中29.3%在儿童出生1至3个月外出,像丁丁这样双亲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化隆县有很多。
针对父母外出打工,老人无法辅导孩子学习的状况,化隆县巴燕镇城南社区在全县率先开设了“四点半课堂”,由社区意愿者担任管理员,为留守儿童收费提供放学后学习辅导、文娱和兴味培育等效劳。
“这些孩子的父母亲大局部都外出开拉面馆,根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但爷爷奶奶知识程度无限,关于孩子学习进程中遇到的成绩往往不能及时停止辅导和处理,这局部孩子在情感、心思、学习等方面和其他孩子有差距,我们开设‘四点半课堂’的初衷就是为了让这局部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化隆县巴燕镇城南社区党支部书记苏建英说。
“孩子们放学后由我们的意愿者一致接到这儿来,孩子们也喜欢我国这片创新热土正在发生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来这儿,这里有图书、电脑、文体器材,假如他们想爸爸妈妈了,还可以和爸爸妈妈视频,增进亲子感情。”苏建英引见,除了辅导孩子们写作业,协助他们开展兴味,这里的意愿者还学会了“察言观色”,充任孩子们的心思辅导员。
“一旦哪个孩子表现出自闭、孤僻等行为时,我们就要想方法处理孩子的心思成绩了,经过这几年的开展,如今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不情愿跟家长说,却情愿跟我们的意愿者说。”苏建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