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局地30℃需求担忧吗?
极圈内冰区气温仍为零下 专家称北欧海洋低温不一定与全球变暖有关
近些天,有关“北极圈左近地域气温飙升至30℃以上”的报道普遍传播。北京青年报记者正身处北极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生物制药等新的产业集群正在迸发活力;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知识产权转化、技术转移等新的动能正在超越旧的动力,新经济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地域,随队采访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从7月30日雪龙号科考船进入北极圈至今,室外气温不断坚持在-3℃左右,并未发作气温异常上升的景象。针对上述报道谈到的状况,北青报记者采访了雪龙号随队迷信家。
气温异常与气候变化概念不同
“由天气缘由惹起的气温异常,与通常意义的全球变暖并非一个概念。”国度陆地环境预告中心陆地气候首席预告员宋晓姜说,天气观测是一天或几天范围内“小尺度”的事,而气候的权衡尺度要大很多,二者没有必定联络。“举个例子,几年前的冬天,我国南方迎来过一次‘BOSS级寒潮’,致华北地域大幅度降温。但这只是天气尺度上的异常降温。降温继续几天或十几天,并不意味着我国南方的气候就由此变得更冷。现实上,比照几年来我国夏季的均匀气温,全体是变暖的趋向。”
所谓天气异常,是用外地以往的数据作比照,假如把气温、降水和风都算上,天气异常的景象并不稀有。如,“上海大年终一气温超越20℃”“2008年中国北方冻雨”“北京7·21暴雨”,宋晓姜随口便举了几个大家熟知的天气异常的例子。详细到“北欧海洋气温到达30℃以上”一事,她异样以为这只是天气尺度上的异常景象,具有很强的局地性,“能够是受继续的暖高压影响,这种天气的成因是很复杂的”。
局地低温对海冰影响仍需察看
科考队首席迷信家助理、海冰组组长雷瑞波表示,虽然迷信界普遍认同全球气候变暖是招致北极海域海冰增加的次要缘由之一,但北欧部分地域的极端低温天气能否会直接招致海冰增加还有待观测和研讨。
“要正确对待北欧局地低温,这里要弄清两个‘差异’。”雷瑞波通知记者。第一是部分地域和整个极区的差异,北欧这时呈现30℃以上的低温虽然稀有,但从空间上看,这仅仅是一个部分的特例,和整个北极地域相比它还是太小了。另一个是海洋与陆地甚至与冰区的差异,海洋气温绝对更容易动摇。
“北冰洋原本就不是北极地域冬季最热或许夏季最冷的中央。在冰区或大海上,太阳即使再猛烈,冰消融、海水蒸发都会吸收少量的热,相当于是一个升温的缓冲,其温度变化会绝对陡峭。冬季海冰融化,吸收太阳辐射和热能,可缓解冬季北冰洋地域的升温。夏季海冰‘生长’,释放热能,可缓解夏季北冰洋地域的降温。” 雷瑞波说。
北极2040年无冰是预测的均值
“近40年来,北极海冰疾速减退是地球外表发作的最明显变化之一。”雷瑞波坦言,截至7月31日,往年北冰洋海冰的掩盖范围已到达1979年以来的第四低值。“北冰洋海冰掩盖范围最小值呈现在2012年9月,往年会不会持续融化至历史新低,还要看将来一个月的天气。”
北青报记者留意到,我国往年初初次发布的北极白皮书中提到,有迷信家预测2040年北极或将无冰。状况能否真的如此严峻?
“国际上很多研讨机构都会做气候数值形式,但比照全世界这些形式对北极海冰的模仿后果会发现,有的形式在预测海冰的某一方面比拟精确,有的形式在预测海冰的其他方面比拟精确。总而言之,世界上还没有哪家的形式是相对精确的。”雷瑞波说,而在几个误差绝对小的形式里取一个均匀值,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2040年至2060年间,北极地域能够会呈现绝对无冰的状况。
如何了解“绝对无冰”?雷瑞波说,迷信家设定了一个最小值,即假定北冰洋的海冰降低到100万平方公里以下,就以为北极绝对无冰。“假如我们把一切形式都算出去取均匀值,其预测后果的范围会更大,最早的2030年就没有冰了,最晚的到2100年还会有冰”。
为何不同机构做出的预测差别会如此之大?最次要的缘由还是对北极海冰的观测不够、理解不够。雷瑞波称,我们如今研讨北极参考的数据,少数还来自于北冰洋沿岸国度气候站,但往更中心的地域则没有气候站。“北极气候变化的复杂性正表现出我们对它理解的单薄,以及更大水平关注北极地域的必要性。”
我国的雾霾或与北极环境有关
北冰洋海冰的增加除了会给北极生态零碎带来要挟,还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地域,中国也包括在其中。
“海冰增加会影响到西风带的强弱,而西风带在极区和中纬度地域之间充任了屏障作用。西风带强的话,暖流就较难从极区进入中纬度地域,反之就更容易。这在一定水平上诱发了如2008年中国北方的冻雨天气,以及近年来北美、北欧地域的暴雪等灾祸性天气。”雷瑞波说。
北青报记者理解到,我国南方夏季的雾霾或许和北极也脱不开关系。雷瑞波说,有研讨效果标明,北极的气候变化能够影响到我国华北地域夏季的风。关于我国南方每到冬天都会面临的雾霾成绩,风至关重要,假如风小,雾霾便不容易被遣散。“该项研讨指出,2013年北京雾霾之所以严重,就是由于当年冬天的北风较弱,而当年的北风之所以弱,和北极的环境变化、大气形状是有关的”。
此外,针对媒体报道中“北极熊或因海冰融化灭绝”的说法,雷瑞波模棱两可。
“海冰的增加的确会影响陆地生物可应用的光协作用总量,影响大型哺乳植物的生活环境,北极熊或因而得到捕食场所。但这个进程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北极熊在这个进程中并非没能够找到顺应新环境的方法。”不过他也坦言,北极熊如今的生活形态确实不容悲观。“北极熊难于观测和跟踪,我们对其的研讨多来自原住民的记载。比照这些记载,如今的北极熊体型偏瘦,还呈现了吃同类甚至饿死的情况。”
面对有能够的变化和应战,雷瑞波以为,“我们只要对北极停止片面、深化的观测和理解,才干为预测和应对提供迷信支撑”。
文/本报记者 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