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新闻联播

北极海冰范围或创历史新低 科考任务迎来应战

作者:马原一 2018年08月03日 新闻联播

  编者按

  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动身,踏上前往北极的征程。将来两个多月,他们将在极地探究未知奥妙,孵化奇思妙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开设“逐梦北极青春行,陆地强国有我在”专栏,结合《中国陆地报》全程报道。

  中国青年报、中国陆地报结合报道

  执笔:中国陆地报记者 路涛

  北京工夫8月1日零时,“雪龙”船驾驶室里,雷瑞波坐在窗边,静静地瞭望。前6次北极科考,他都曾在中国北极科考的传统作业区,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与北冰洋的浮冰邂逅。作为中国第九次北极迷信调查首席迷信家助理、中国极地研讨中心研讨员,眼前的这片海,随风漂流的冰,他再熟习不过。这熟习的画面,如今却变得有些生疏起来。“前几次到这儿,浮冰还很多、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服务业不再局限于规模效益,加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成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革,为传统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天地。很厚,往年这海区的浮冰,与今年相比,则少了很多。”这也令他担忧,接上去冰站上的任务能否顺利展开。

  往年海冰范围或创历史新低

  几天前,雷瑞波从遥感卫星产品上看到,往年北极海冰的掩盖面积很低,低至1979年有遥感卫星产品以来的前4位。海冰范围或将创历史新低。“冰的厚度虽然在云图上看不到,但依据这两年北极夏季的气温判别,一定比拟小。”

  作为国际海冰研讨范畴的专家,雷瑞波不断努力于极地海冰的研讨,可以说,效果颇丰。他在国际外顶级学术期刊宣布学术论文30余篇,掌管3项国度自然迷信基金、1项国度重点研发方案课题。他还取得了国度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并当选极地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方案。在国际海冰研讨范畴,雷瑞波也有一定声望。提起关于海冰的一切,他一五一十。

  他通知记者,冬季海冰的掩盖面积的变化,次要取决于两个要素,气平和气旋。“2016年和2017年的夏季,是北冰洋有观测记载以来最暖和的两个夏季。”无论是海冰的厚度,还是掩盖面积,都与气温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气温降低,夏季海冰就不会大幅增长。夏季海冰增长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到冬季海冰的掩盖面积。”正是基于这种必定的联络,雷瑞波客观推断,往年海冰厚度“相对比拟小”。

  推断海冰多少和厚度的另一个要素,他以为是气旋活动。“气旋活动对冬季海冰的密集度影响很大。假如气旋多,会有利于海冰破碎;假如气旋少了,海冰的掩盖面积便未必能到达历史最低值。”

  每年5月底至8月底,这3个月是北极的春夏之交,也是海冰的消融期。从如今来看,消融期还剩一个月。“将来一个月十分重要。”雷瑞波说,往年北极海冰范围会否是历史最低,9月初就会有答案。目前,从卫星遥感产品上看,雷瑞波以为,这根本属于历史较低程度。

  冰情变化形成找冰难

  依据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中国第九次北极调查总体任务方案》,此次冰上调查,次要义务有三项,建立7个短期冰站、1个临时冰站、布放1套无人冰站。临时冰站,前后加起来大约要任务10天。做临时冰站,需求比拟平安的大浮冰,以确保冰上布放的大型设备和冰站任务人员的平安。由于海冰继续向北畏缩,多年冰不时增加,屡次北极科考的阅历通知雷瑞波,找到合适做临时冰站的浮冰越来越难。“最近这几次,找冰都很困难。”

  中国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北极迷信调查,雷瑞波三次执行寻觅冰站的义务。“‘四北’时还绝对比拟容易,有时不必直升机,船出去也能看到适宜的冰。”等到第六、七次时,不要说船,雷瑞波坐着直升机出去找冰,都不顺利。“从飞机上看,冰面上坑坑洼洼,很多融池。觉得要做也能做,但就是心里没底。”有时,一次飞行不一定能找到适宜的,就要再飞一次,接着找。

  由于调查队作业有时限,到冰站作业的时分,航次通常曾经过来三分之二。假如此时还是找不到适宜的冰,拖一两天还行,再拖,调查队指导心里也焦急。“最初的后果,就是找一块差不多的浮冰,虽然与想象中的有点间隔,但也只能是找个均衡了。”雷瑞波说,如今条件好了,设备也比以前先进了,但找到适宜做临时冰站的浮冰仍然比拟困难。

  极地海冰增加,雷瑞波以为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依据有关预测,2050年左右,北冰洋冬季将呈现海冰范围小于100万平方公里的景象。无疑,这将对科研任务带来严重应战。“关于整个北极地域的环境和航道来说,也将是一种推翻性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