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新闻联播

四川内陆自贸区“长成记”:企业出口量一年增近20倍

作者:金龙一 2018年08月01日 新闻联播

  中新社泸州7月31日电(记者 万淑艳 夏宾)“每月出口量从五六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到近一千万元,出口量从零到几十万元,运营本钱降低一半。”从去年11月进驻中国(四川)自在贸易实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后,钟诚播种了称心的“成果单”。

  钟诚运营的四川归途进出口贸易无限公司(中德合资)次要从德国出口食品、化装品、小家电等日用商品,向德国和欧盟出口泸州美酒、干桂圆等四川特产,此前业务次要在重庆。去年4月川南临港片区挂牌成立后,被这里的诸多优惠政策吸引,钟诚决议把公司搬到家乡泸州。

  川南临港片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总面积19.99平方公里,着力打造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和沿江开放型经济新洼地,努力探究建立内陆自在贸易港先行区。

  龙马潭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张涌对中新社记者引见,一年多来,川南临港片区片面推进营商环境和开放产业、功用平台、贸易通道建立,构成企业创办“小时清单制”等制度创新效果150项,其中,全国首创18项、全省推行10项。

  川南临港片区还集聚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国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出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等开放平台和出口非特殊用处化装品备案、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外贸船舶可暂时进出泸州港。筹建泸州航运物流买卖所,树立“泸蓉欧”“泸粤港”“泸桂新”等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放慢推进港口贸易、航运物流、先进制造等产业开展。截至目前,像归途这样的新注册企业已达4301家,新培育进出口贸易企业236家,引进智能终端项目61个,正着力建立大宗商品买卖中心、出口商品分拨中心、出口商品集散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

  上述政策“组合拳”为企业带来诸多红利。

  行政审批更便捷。钟途运营的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2015年刚成立时,因触及外资进入,企业注册流程颇为复杂,半个月才办完全部流程。进入川南临港片区后,效率大大提升,自贸区提供一站式效劳,一次性提交相关手续集中操持,大大延长企业注册工夫。

  龙马潭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刘高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往年4月起,川南临港片区在中国首创企业创办小我国这片创新热土正在发生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时清单制,6小时内就可以办结企业注册、开户、缴税等事项。“我们的目的是打造法制化、便捷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货物运输周期延长。“以前从欧洲进货,走海运需求60多天,泸州开设泸蓉欧班列后,经过铁海联运,延长了20多天,货物一个多月就能运到泸州,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钟诚说。

  钟诚说,进入川南临港片区之前,他曾去上海、宁波等地调查,虽然沿海地域配套设备健全,集群优势分明,但企业运营和管理本钱很高。沿海城市合适大企业落户,而生长型的小企业则需求寻觅政策更为优惠的地域。“进入自贸区以前,物流、清关、税收等运营本钱在10%以上,进入自贸区后,在多项政策支持和优惠下,运营本钱降到了5%左右。”

  不过,相较沿海自贸区而言,内陆自贸区开展仍存在诸多瓶颈。在张涌看来,东北地域根底设备建立绝对滞后,打造内陆开放新洼地本钱较高。“这也是泸州大数据企业开展较快的缘由,他们不需求物流,用一根网线就可以传输。”张涌说,泸州力争优化根底设备,做好城市宜居宜业,吸引更多人才,补齐短板,带动泸州开展方式从集约型向集约型转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