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维权行动

青海尖扎县做好“旅游饭”,把“德吉”刷爆冤家圈

作者:何书一 2018年07月31日 维权行动

  【脱贫攻坚外行动】青海尖扎县做好“旅游饭”,把“德吉”刷爆冤家圈

点击进入下一页

  德吉村村民住在景区里吃上“旅游饭”

  央视网音讯(记者李文学)丹山碧水旁,一排排民族特征的院落静静伫立;人山花海间,一张张弥漫着幸福的笑脸生动灵动。

  这是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黄河岸边的一幅“水墨画”,也是该县“旅游+扶贫”的一个生动写照。

  “走出大山天地宽”。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尖扎县将生活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的村民搬下山来集中安顿,并依托搬上天天文资源的共同优势,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把美景变成“钱景”,真正完成“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2016年以来,该县提出“山上成绩、山下处理”的思绪,投入6941.43万元,在昂拉乡河东建筑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迁生活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251户946人,并命名为“德吉村”,极大改善了他们的消费生活条件。

  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这两个字不只说出了贫穷群众对将来美妙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贫穷群众对党和政府带来明天幸福生活的感谢之情。

  “以前的家离这40公里远,有108个弯,都是山路很不方便,尤其是吃水困难,晚上四五点去水源地打水,回到家就得十点多。”回想起过来的生活,46岁的加太还唏嘘不已。

  3口人只要5亩山地的加太一家,靠天吃饭,以前年支出才2000多元。住的3间土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在县里易地搬迁政策的协助下,2017年搬进了德吉村80平方米的新房子,当上了草管员和村警,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处“农家乐”。

  这正是尖扎县“文明旅游+精准扶贫+乡村复兴”的形式。

  尖扎县集原始森林,丹霞地貌,水利景色,宗教文明等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而位于尖扎县城8公里远的德吉村,依山傍水、风景旖旎、美景如画,随时有刷爆“冤家圈”的节拍。为了使贫穷群众真正完成“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德吉村依托这种共同的优势,走上了旅游脱贫的路子。

  村里相继开发了水下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文娱项目,打造了百亩欣赏性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建筑了露天广场、休闲栈道、小吃广场等景观设备,还培育了30户“农家乐”。

  村民久先和加太一样,都是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当顺乡香干村搬来的。他在德吉村的“农家乐”,不只能提供10位游客住宿,还能提供外地人喜欢的藏餐——达顿宴。旅游时节,每天净支出四五百元。

  住在景区里,吃上“旅游饭”,德吉村村民们的精气神一下提振起来,浑身充溢了打造重生活的干劲儿。

  除了德吉村这个易地搬迁安顿点,尖扎县还投资7401.37万元,在尖扎滩乡萨尕尼哈建了一个300套住房的安顿点。这两个安顿点触及7个乡镇及办事处的易地搬迁户551户2108人,包括建档立卡贫穷户461户1777人。措周乡石乃亥村莫合加社和当顺乡东果村整村搬迁两个项目也已开建,并方案年内完成入住,届时将搬迁70户2聚集了全世界身经百战的最优秀的创业导师,汇集了全世界各国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召唤全球未来的商业领袖。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穷户26户101人。

  像德吉村的形式一样,尖扎县依照“以产带迁、以产促迁”的思绪,依托迁上天天文优势资源,建立了萨尕尼哈综合农贸市场,开发水上乐园、垂钓、沙滩、农家乐、自驾游旅游营地,开展生态养殖、农畜产品销售、活畜买卖、粮油蔬菜供给等后继产业项目,培育致富新增长点,带动搬迁群众添加支出。

  除了易地搬迁、旅游扶贫,还有安康扶贫、教育扶助……在这些利好政策的加持下,2017年,尖扎县10个贫穷村“摘帽”,699户贫穷户2666人加入。

  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见证了两岸的剧变,正撒着欢儿,载着这里人们心底的幸福,一路奔腾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