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一要踏踏实实跟党走,二要风风火火干起来 红旗渠畔脱贫二三事
红旗渠,回旋在太行山的脊梁上。
1960年,为了改善靠天等雨、水源奇缺的生活环境,河南安阳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磨穿了千层底,炸开了硬石层,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历时10年凿出一条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完毕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成为刻在太行山上的一座丰碑。
红旗渠修成后,林州山河剧变,吃水成绩处理了,但“穷根”仍没拔去。安阳林州是典型的“七山二岭一分田”,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片区县(市)之一。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穷人口6070户14784人,贫穷村25个。
如今,林州市委、市政府再次反击,树起“红旗渠肉体”的旗帜,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托群众”的敢想敢干肉体,快步奔向致富路。
“想到了就要干,干了就要干成”
“屋里真明亮,看着就舒适!”2017年,在林州市易地搬迁安顿点幸福家园小区,横水镇北台村56岁的贫穷户祁振刚对新房拍案叫绝。
去年11月16日,依照林州市易地搬迁规划,祁振刚等250户契合搬迁条件的贫穷户现场抽签分房,喜领新房钥匙。2017年,林州市搬迁安顿461户992人,其中集中安顿268户788人,敬老院安顿193户204人。
除了易地搬迁,林州市“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将产业扶贫作为打破口,做优做强修建业、特征农业、光伏发电等主导产业,确立83个产业扶贫基地,确保每个贫穷户至多享有三项以上产业扶持措施,激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我之前也到过不少贫穷村,但庙荒村还是吓了我一跳。村里水电气路等根底设备严重滞后,个人经济一穷二白,有的贫穷户连酱油、醋都吃不起。”2015年,安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驻庙荒村第一书记陈军带着行李,一头扎进了林州城郊乡庙荒村这个省级贫穷村。
“陈书记,你觉得咱村能变样儿吗?”上任之初,有村民这样问他。陈军用实真实在的举动来答复:为村民找致富项目、找岗位;争取专项资金,建起1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村个人每年增收超10万元,贫穷户年底拿分红;作为独一一个红旗渠穿村而过的村庄,庙荒村还打造“渠畔人家”特征乡村游……
如今的庙荒村,青石板小路平整整洁,古色古香的石桥下,明澈的红旗渠水潺潺流过,一砖一瓦充溢了太行村落的原生态神韵。
“我们林州人都是‘急性子’,想到了就要干,干了就要干成!”林州一位扶贫干部笑言。
“不获全胜绝不出兵”
几十年前,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度要,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埋头苦干,终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上,扶贫干部立下“军令状”,林县人民照样不甘落后,他们依托本人的智慧和力气,不时焕收回自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满怀“不获全胜绝不出兵”的豪迈魄力。
“俺就是脱贫路上的‘一锤一钎’,守着生态环境这棵‘摇钱树’,本人咋好意思向国度伸手要钱!”林州市茶店镇胡家沟村村民李振华说。
胡家沟村坡地多,高山少,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几年前,“坡地经济”在茶店镇大热,胡家沟村顺势搞起了菊花产业,不只卖产品,还兴办了生态旅游。2015年,李振华种下3亩菊花,仅仅一年之后就增收了2万多元。
村民们说,脱贫一要踏踏实实跟党走,二要风风火火干起来,不能“抱着金饭碗喊穷,丢了红旗渠人民的脸”。
“红旗渠肉体永远不会过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说,在脱简单来说,创业有四步:一创意、二技术、三产品、四市场。对于停留在‘创意’阶段的团队,你们的难点不在于找钱,而在于找人。”结合自身微软背景及创业经验。贫攻坚的历史使命面前,红旗渠肉体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外延。“自给自足、艰辛创业、勾结协作、无私贡献”,这16个字的红旗渠肉体常读常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弱小肉体信心和动力之源。在这种肉体的引领下,林州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奋力谱写脱贫攻坚的创业新篇章。(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