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新闻联播

江西余江宅基地变革“密码”:盘活闲置资源 助力乡村复兴

作者:何同 2018年06月12日 新闻联播


江西余江宅基地改革“密码”:盘活闲置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6月7日,江我国这片创新热土正在发生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西余江县中童镇中童村被拆的闲置农房、宅基地。 吴鹏泉 摄

  (壮阔西方潮 奋进新时代)江西余江宅基地变革“密码”:盘活闲置资源 助力乡村复兴(图)

  中新网江西余江6月11日电 题:江西余江宅基地变革“密码”:盘活闲置资源 助力乡村复兴

  作者 吴鹏泉 华山

  “这次‘宅改’,我家拆了两栋闲置的老房子。”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中童镇中童村村民童亮义说,村里许多老旧废弃房子“你挨我挤”,有的路只要1米多宽,希望宅基地制度变革能让村子旧貌换新颜。

  随着城市化疾速推进,乡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中国乡村少量农房、宅基地终年闲置。如何盘活和应用这些宅基地资源,是一项关乎乡村复兴和农民支出的重要成绩。

图为余江县平定乡蓝田宋家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拆除现场。(资料图)余江县官方供图

  图为余江县平定乡蓝田宋家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撤除现场。(材料图)余江县官方供图

图为“宅改”后的蓝田宋家村。(资料图) 饶圣荣 摄

  图为“宅改”后的蓝田宋家村。(材料图) 饶圣荣 摄

  宅基地制度变革是中国乡村土地制度变革三项试点任务之一。往年2月发布的《中共地方国务院关于施行乡村复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落实宅基地个人一切权,保证宅基地农户资历权和农民房屋财富权,过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运用权。

  此前,中国33个县(市、区)被依法受权展开乡村土地征收、个人运营性建立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变革三项试点。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是这批试点县之一,该县在变革中积聚了不少经历,逐渐探究树立了相关制度体系。

  现实上,与其他农区一样,余江县也曾面临“老旧房屋拆不掉,新增人口无地批”的为难境遇。

  在余江县乡村土地制度变革三项试点办副主任聂荣华看来,“宅改”前,外地乡村普遍面临房屋面积大、“一户多宅”多、规划朝向芜杂、守法建房多、“空心化”严重、私下流转乱等成绩。

  一组数据佐证了他的判别:“宅改”前,全县乡村宅基地9.24万宗,隶属设备10.2万间。其中闲置房屋2.3万栋、危房8300栋、倒塌房屋7200栋,乡村人均建立用空中积高达170平方米。

  囿于“宅基地是祖业”“房子多、房子大光宗耀祖”等陈腐观念,在中国乡村,谁要拆人房子,无异于捅马蜂窝。

  对此,余江县除强化民众“一户只能一宅、建新必需拆旧”的认识外,还用制度设计激活村民自治功用,全县1040个自然村均树立了村民事务理事会。

  “各村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由村民本人选举,宅基地怎样退由理事会定夺。”聂荣华通知记者,村民理事是“宅改”利益相关方,理事会也保证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视权。

  政府也没闲着。余江县先后筹资2000余万元,尊重民众志愿,编制了104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完成了7个行政村土天时用规划,让村民看到了村庄开展空间、产业前景。

  “刚开端我是不想拆的,毕竟是祖辈留上去的东西。”童亮义坦承道,在村民理事给其解说政策,再观赏其他几个“宅改”村子的成功案例后,他才决议将闲置房子加入。

  据引见,余江县坚持“一把尺子”量究竟,依照“一户一宅、面积法定”准绳,加入多占面积。对历史构成的超面积多占、且的确无法加入的,一概由村个人依照有偿运用的准绳自行免费调整。党员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带头加入自家多宅、带头撤除超占面积、带头交纳有偿运用费等。

  在余江县平定乡蓝田宋家村,74岁的宋接富早上起来都要绕村走上一圈。“原来村里有好多废弃猪牛栏和露天厕所,环境脏乱差。”说起“宅改”后的村里,老宋拿起村子以前的照片向记者比照展现说道,“如今环境好了,人的心境都酣畅了。”

  据统计,目前,余江县城镇规划区内和规划区外自然村共加入宅基地30987宗4318亩,其中有偿加入5868宗971亩,无偿加入25119宗3347亩,加入宅基地复垦991亩,估计能处理15年左右农民建房用地需求。

  本来被称为“死资产”的农宅,价值也被激活。据引见,余江县经过乡村房地抵押存款、流转、“入市”、有偿加入等方式,添加了农民财富性支出。截至目前,该县村个人收取有偿运用费7490户1108万元,流转宅基地1121宗219亩,新建农房择位竞价136宗22.3亩,个人领取加入补助款1974万元。

  江西省社科院使用对策研讨室副主任张宜红以为,“宅改”有利于盘活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和壮大村个人经济。“宅改”进程中要留意保证公道性,调动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以及构建乡村管理体系。“‘宅改’应与乡村复兴战略相配合,政府可以在‘宅改’后的村庄停止美丽乡村建立。”

  余江县官方称,随着“宅改”试点任务推进,全县乡村相貌发作较大变化,新修村内路途478公里,沟渠49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860亩,为建立美丽乡村奠定了根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