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普洱6月3日电 题:通讯:云南边境线上的“逐日者”
作者 叶娟 胡远航
身处中国东北边境的深山腹地,不断向着开放走。
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云南省普洱市的边境县市,结识一批“逐日者”。他们的故事,支撑起外地的开展,也折射出边地步区变革开放40年的剧变。
第一批“下海”的人
58岁的吴桂文是变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1983年,二十出头的他拉着一车苹果,从重庆离开云南。随后开启他往复边境和边疆的水果贩卖之旅,成为边地步区第一批万元户。
“小时分家里穷,也没时机上学,出来就是为了讨生活。”吴桂文说,大字不识一个的他,只要一股拼劲,就想着把事做好。
凭仗异于常人的敏锐力,2001年,吴桂文开端在边境县投资种香蕉,“起飞了起来”。2012年,香蕉行情下跌,吴桂文又武断辗转至与越南、老挝交界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种植沃柑。如今,其1.76万亩的沃柑种植基地,已陆续迎来盛果期,并成为水果市场上的“新宠”。
在吴桂文看来,作为第一批下海的“螃蟹”,他享用到开放的红利,也见证边地步区的剧变。“刚来这儿时,好多中央路都不通,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通飞机。”吴桂文说,变革开放给他们家及边地步区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一直深信,“只需踏踏实实干,就能有所播种”。
拉祜山寨首个外出务工者
1949年以前,繁衍生息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的原始形态,鲜与外界接触。澜沧县蒿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生活的日趋成熟,芝麻信用高分和良好的个人征信记录,不仅可以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延伸你的财富,更能大大便利我们的生活。枝坝村首个农家乐老板段春梅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拉祜族人行进的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初,年仅13岁的段春梅走出山寨到县城做保姆,成为寨子里首个外出务工者。后来,她越走越远,去了山东、北京、广东等地,当过导游,做过幼师,也在工厂务过工。
“第一次外出打工,从村寨到县城,走了一个上午。后来去山东,坐了3天3夜的车。”段春梅通知记者,拿到第一个月20元的工资,她给家里买了个“席梦思”,整个寨子都惊动了。
如今,外出务工,关于蒿枝坝村民来说,已不是新颖事。像段春梅这样见过世面的人,又回到村里开展。
“我们这儿生态好,四处是青山绿水,连院士都爱往这跑。”段春梅说,2017年,听说中国工程院在村里设了扶贫任务站后,她回村投资农家乐。村里种植的夏季马铃薯,已成为上过“全国两会”的明星农产品,也是她餐馆里最受欢送的招牌菜。
新一代“逐日者”
“80后”咖农叶萍是边境新一代“逐日者”的代表。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云北国际咖啡买卖中心参与精品咖啡质量分级品鉴师预备培训。不久前,她种植的咖啡以85.2625的高分取得第三届云南咖啡生豆大赛第一名。
作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冒村的致富带头人,叶萍带着600余名村民成立专业协作社,种植咖啡1200亩。为更好地掌控咖啡质量,她参与培训班。
在为期9天的密集培训中,叶萍要学习生豆分级、杯测评分、无机酸配对、烘焙度鉴定等知识,并承受“魔鬼训练”。
“昨天练习杯测,至多喝了50杯以上的咖啡,早晨基本睡不着觉。明天的‘魔鬼水’练习,又让胃舒服得很。”叶萍称,虽然训练很辛劳,但她对咖啡鉴赏的才能有了质的提升。
“云南小粒咖啡曾经出口到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度和地域,却临时减产不增收。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能推进咖啡精密化种植。”叶萍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