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80周年 保育生“少小离家老大回”

作者:王龙 2018年05月21日 热点话题

  通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80周年 保育生“少小离家老大回”

  中新社重庆5月20日电 题: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80周年保育生“少小离家老大回”

  中新社记者韩璐

  72年之后,90岁的曹理之杵着拐杖,再次站到位于重庆求精中学的中国保育总会留念碑前。“这里,永远都是我的家。”满头银发的她在留念碑前静默许久,眼睛有些潮湿。

聚焦消费升级、多维视频、家庭场景、数字营销、新零售等创新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多元、更前沿、更贴心的产品,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0日,100余名中国战时儿童保育生相聚重庆,留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80周年。据组织者引见,此次参与留念活动的百余位老人均匀年龄超越80岁,“年岁最小的也已76岁。”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由国、共两党妇女首领宋美龄、邓颖超在湖北汉口指导树立,是事先社会各界妇女结合起来展开的大规模营救难童的运动。武汉陷落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迁往重庆。

  1938年6月,9岁的曹理之从安徽六安沿着长江离开重庆,被安顿在事先的中国保育总会四川分会歌乐山第一保育院。

  “歌乐山川一保育院一进大门就是一座花园,保育院里还有一座小礼堂。我们就在礼堂外面吃饭、看电影。”已至鲐背之年的曹理之,仍明晰地记得幼时生活在保育院里的细节。

  曹理之提到歌乐山川一保育院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树立的模范保育院,生活学习条件较好。在保育院里,他们除了有教师讲学,还有专人为他们做饭、清扫卫生。

  “歌乐山川一保育院的学制是6年,我们在外面和普通的小孩一样学习、生活。只是要应用周末的工夫做一些打草鞋、脱谷子的活儿。”曹理之通知中新社记者。从歌乐山川一保育院毕业后,曹理之辗转重庆江津、永川、荣昌等地持续学业。1946年,17岁的曹理之回家乡安徽定居,再没到过重庆。

  “我最初的希望就是回重庆看看。”72年后,曹理之在儿子、媳妇和孙女的陪同下,终于回到她魂牵梦绕的“家”。在中国保育总会留念碑前,她伫立好久,缄默不语。

  “我们分开了爸爸,我们分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当89岁的白文华哼起《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不少保育生都围了过去。这首歌从一团体的合唱变成一群人的独唱。

  “这一首《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注定了我们今生是亲人的缘分。”白文华通知中新社记者。1938年,9岁的白文华漂泊到武汉时,被汉口第一暂时战时儿童保育院收留,随后跟着保育院迁至重庆。

  “不断到1950年元月我从青木关中学师范部毕业,在长达12年的工夫里,我都生活在战时保育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白文华说,在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小家庭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男孩子维护女孩子,身体强壮的协助身体强大的。教师如家长,同窗如手足。

  “1960年我分开重庆去了南京。后来在南京理工大学任务。在学校里,只需听到有人说话是四川口音就觉得特我们也正在做着心目中属于未来的事业,那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人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别亲切,一定要去跟对方说几句话。”白文华笑着通知记者,她回过重庆很屡次,这里就像她的第二故土。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和平远东指挥中心,即便地处大前方,抗战时期的重庆仍洋溢在烽火硝烟中。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为饱受和平摧残的难童们的庇护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抗战时期共解救、培育难童三万余人,仅重庆地域的保育会就收养难童两千多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