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州5月17日电(胡丰富)“江南五月碧苍苍,蚕老枇杷黄”。色如琥珀的红种枇杷,味甜微酸;色如松脂白沙枇杷,味甜汁鲜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生物制药等新的产业集群正在迸发活力;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知识产权转化、技术转移等新的动能正在超越旧的动力,新经济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5月17日,又到一年枇杷上市时,第十三届雷甸枇杷文明节在浙江德清启幕,为来自杭嘉湖的游客,献上了一场千滋百味的舌尖体验。
“枇杷之乡”雷甸有1400余年枇杷史,始于隋,盛于唐,明末清初盛极,杨墩村的枇杷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外地老百姓向有“天下枇杷数塘栖,塘栖枇杷产杨墩”的说法。其种类有红种、白沙、草种、野头四大类,以红种、白沙为最佳。红种,果肉黄中带红,味甜微酸,皮厚肉实耐贮运;白沙,色如松脂,味甜汁鲜,聚焦消费升级、多维视频、家庭场景、数字营销、新零售等创新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多元、更前沿、更贴心的产品,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皮薄肉软水丰,享誉江、浙、沪市场。

游客采摘现场 谢尚国 摄
如今,走在雷甸镇的杨墩、双溪、东新等村,枇杷成为外地的一项次要经济特产,家家户户都要种上几株至几十株枇杷树。雷甸镇已有枇杷3000多亩,由于年终大雪,估计产量略减,为1200多吨,产值2000万元。
一颗小小的枇杷,化身山野乡间的致富金果,甜在食客嘴里,也富了果农的腰包。
“我们家里种了3亩枇杷树,往年估量能产2000多斤枇杷,往年产量虽然不高,但是比今年的要甜,价钱比今年要高,还不愁没销路。”杨墩村东坝口自然村的村民沈国良说。

游客采摘现场 谢尚国 摄
现场,德清县武康镇的赵女士特别驱车过去买枇杷。“这里的枇杷好吃,我买点回去给妈妈、婆婆吃,另外再买几箱送人。”赵女士说。
作为雷甸镇的一项次要经济特产,如何拓宽销路,让它助力农民创富?开幕式当天除了精彩的文艺上演外,还重点推介了杨墩枇杷农业创二代沈佳、展现了创富项目榆黄菇盆景,沈佳可以说是雷甸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他们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承继父辈的农业事业,无效进步了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可继续开展力,农业古代化之路正越走越宽。2005年以来,雷甸镇已先呼吁行业者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标准的之前,从业者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后成功举行了12届枇杷文明节活动,每年枇杷果熟时节都能播种爆满的人气,如今已成为外地一块响当当的文明品牌。

歉收的枇杷,金灿灿的小果 谢尚国 摄
据引见,为期1个月的雷甸枇杷文明节将推出“与枇杷有约”采摘游、“鲜果线下行”电商换市、“枇杷美景秀”摄影采风、“诗歌与果香”迎端午诗会、“乡贤共话桑梓情”选商引资推介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枇杷为媒吸引更多游客,无效助力乡村复兴。
当天,杨墩佳珍枇杷专业协作社还与顺丰冷链签署了协作协议,在雷甸镇杨墩村、战争村、双溪村三处设置了寄递效劳点,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