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看望拓跋鲜卑根祖地—嘎仙洞

作者:李龙 2018年05月14日 热点话题

  中新网呼伦贝尔5月13日电 题:看望拓跋鲜卑根祖地—嘎仙洞

  中新网记者张玮

  “终于亲眼目击了这个坐落在峭壁上的自然洞穴,四周树木参天、松桦蔽日,这便是现代鲜卑人的发源地。几乎令人蔚为大观!”北京游客王建南说道。

  5月中旬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终于冰雪融化、花开满地,旅游季也随之而来。近日,记者跟随呼伦贝尔“花季旅游”系列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看望位于外地的拓跋鲜卑根祖地—嘎仙洞。

  “嘎仙”,锡箔语意为“部落、故土”,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东南10公里、嫩江主流甘河的北岸,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为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地。

  鄂伦春旅游局任务人员向记者引见道:“拓跋鲜卑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树立政权的南方民族,统治中国148年。它促进各民族的大交融,也为隋唐乱世奠定了根底。嘎仙洞是中国现代南方民族拓拔鲜卑的发源地,拓跋鲜卑祖先就在这里寓居。”

  站在大兴安岭脚下仰视,一道高达百米的花岗岩峭壁上,苍松翠桦中,距空中25米处赫然可见一自然洞穴。

  记者理解到,洞内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纳数千人,嘎仙洞是一个由第四纪冰川运动所构成的中国最大的基岩洞。

  近些年,越来越多中外游客倾心于“旅游+文明”的游览方式,在游览中欣赏美景,并感知文明。

  香港游客文溪感慨道:“隐藏在中国南方秀美山川中的嘎仙洞,孕育了拓跋鲜卑民族广大广博的襟怀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他们普遍汲取各民族文明,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交融与构成做出了重要奉献。”

  鄂伦春旅游局材料显示,1980年,文物考古任务者在嘎仙洞西侧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石刻《祝文》,是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祭祖时所刻。汉字魏书,隶意浓厚,全文201字,这一严重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文明,让更多中外游客理解中国历史开展进程,2010年,呼伦贝尔市依托嘎仙洞,启动了拓跋鲜卑历史文明园工程建立。

  2013年,鄂伦春自治旗编制完成了《拓跋鲜卑历史文明园总体规划》,并于2014年列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总体规划》。

  鄂伦春旅游局材料显示,截至目前,拓跋鲜卑历史文明园曾经建立完成了祭坛、中国南方多数民族研讨中心、环景区木栈道等根底设备,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估计于2018年9月底完成修建主体。

  数据统计,2017年鄂伦春接待中外旅游者79.32万人次,同比增长23.84%。

  呼伦贝尔市旅游开展委员会表示,中华文明胸无点墨,外地逐渐将以嘎仙洞为主体的拓跋鲜卑文明发扬光大,经过历史古迹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高端产品吸引中外游客,打造中国多数民族文明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寻根文明旅游目的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