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是北晚通讯员
1985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丰台公安分局担任对外宣传任务。还记得,我的第一篇不到150字的小稿《吃肉串不付款 拳头算账》就宣布在那年10月19日《北京晚报》的《古城纵横》栏目里。尔后我就成了《北京晚报》的通讯员,一干30多年。在报社诸多教师的指点下,我从百字新闻到五千字左右的侦破通讯,《三条人命一把大火特大杀人纵火案侦破始末》、《强迫“包夜”酿出的苦果》、《“牛总编”现形记》、《“旅游观光团”毁灭记》等,总计被《北京晚报》刊用了约2000余篇报道,有时甚至同一天就被采用三篇,落下了“李三条”的美名。
作为老通讯员,在与《北京晚报》的交往中,有许许多多珍贵的记忆,十分难忘。印象最深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1985年,我采写的反映黄土岗榆树庄构件厂协助失足青年转变的故事,由于三个青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服务业不再局限于规模效益,加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成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革,为传统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天地。年人的名字里都有一个祥字,12月15日《北京晚报》以《“三祥”变了样》为题做了报道,反响很好。一位周姓姑娘看了报道后,自动找到曾追求过本人的小李,两人交上了冤家;第二年3月11日,他们喜结良缘。小李冲动地对贺喜的人说:“我得感激《北京晚报》为我当了红娘。”并托我给北京晚报社送了喜糖。3月17日,《北京晚报》头版以《“打架大王”改弦更张姑娘动心小李喜结良缘给本报送喜糖》为题做了后续报道。
第二件事是1987年,《北京晚报》举行“双鹤杯街头巷尾新闻故事专栏新闻竞赛”。7月5日,来京旅游的香港老人梁光,单独一人在北京街头迷失了方向,经丰台公安分局和侨园饭店热情相助,几经周折, 于次日清晨在右外永乐旅馆找到了着急万分的梁老的亲人。我立即写下《迷路的香港老人》一文,坐公交车把稿子送到报社……此稿荣获这项竞赛活动一等奖。
我衷心感激《北京晚报》,不只提供了宣传法制的平台,更培育我在宣传阵线不时生长,助力我圆满完成各项宣传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