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通讯:尼罗河边忆齐鲁

作者:高阳 2018年05月01日 国内新闻

  新华社开罗5月8日电 通讯:尼罗河畔忆齐鲁

  新华社记者郑凯伦

  与赴约常常迟到的外地人不同,花甲之年的哈尼阎在商定工夫呈现在开罗北京饭店门口,三件套西服一丝不苟,头发染了黑色,只要银色发根暴显露他的年龄。

  哈尼阎是这家拥有50余年历史的西餐馆的老板。虽然长了一张规范的中国南方女子的面孔,他其实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埃及人。

  应酬当时,哈尼阎让餐厅效劳生上茶。端下去的茶壶里泡着的是外地常用的茶包,冲出来的则是地道的中国绿茶。

  一壶乡茶,一段历史。哈尼阎向记者娓娓讲述着他和父亲两代人的故事。

  父亲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的山东,尚未从德国、日本殖民的苦痛中走出,又于1927年遭遇大饥馑。食不果腹的少年阎鸿业决计分开饱经风霜的祖国,登上远洋轮船去海内讨生活。在青岛上船时,他甚至不晓得船要开往何方。

  船在海上走了60余天,穿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离开埃及塞得港。在塞得港下船后,阎鸿业辗转离开开罗,结交了一些做生意的中国人,开端在异国打拼的岁月。

  他先是为一名中国古董商打工,存下积存后开了家本人的贸易公司,并迎娶了一名外地男子,算是正式在埃及落地生根。1956年,哈尼阎出生。1962年,阎鸿业和几户中国度庭合资成立了“北京饭店”。

  哈尼阎回想说,父亲能在埃及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依托的是中国人勤劳的劲头:“我父亲成功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坚持。假如你很想完成一个目的,那就为此付出努力并坚持究竟,最初一定会完成梦想。”

  哈尼阎找出一张儿时的全家福照片。阎鸿业长着一张规范的国字脸。哈尼阎像极了他的父亲。

  延续家族的中国情结

  当年像哈尼阎的父亲一样漂洋过海离开开罗定居的中国人有不少。他们彼此照顾,逐步构成一个密切的社群。他们的下一代在生长进程中也不断深受中国文明的陶冶。

  哈尼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爱”和“福”两个大字,屋里摆着“花开贫贱”的屏风,各种作风、流派的中国画更是挂满了办公室,连他员工办公室的墙上都挂着一幅陕北作风农民画。

  “我喜欢中国文明和艺术品,它们让我想到我收藏在心底的中国。”

  哈尼阎大学读的医科,后来又在电影学院就读导演专业,接手父亲的饭店虽是偶尔,却也应该说得上是必定。事先,由于饭店生意面临调整,父亲需求协助,哈尼阎就依照本人的理念运营起这家餐厅。

  北京饭店最早是在埃及中国人吃饭和见面的中央,相似一家小俱乐部,饭店延聘中国主厨,菜品很中国化,并不投合埃及本地人口味。哈尼阎接手饭店后针对埃及本地人的口味对菜品作了改进,随即大受欢送。如今,北京饭店在开罗以及埃及全国拥有10家分店,拥有公用的蔬菜基地和食品加工厂。

  在哈尼阎看来,开西餐馆不只仅是门生意,还是延续家族中国情结的一种方式。

  “中国菜是中国文明很重要的一局部,中国古人就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经过菜品传达中国历史和文明,逢年过节会举行许多活动,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埃及人理解和感受中国文明的精彩。”

  我的中国梦

  哈尼阎从小就听父亲讲述老家的景致和故人,对那片土地充溢向往。近年,他频繁前往中国,“从中国北边的哈尔滨到最南边,简直走遍了中国。”

  哈尼阎走遍了山东省的大大小小城市,也常列席山东籍海内华人组织的活动。

  有一次回山东,哈尼阎抽空到青岛坐了轮船。“我在船上望着茫茫黄海,想到父亲当年迫于生计分开家乡踏上前往本国的轮船,哭出了声。”

  哈尼阎感慨,如今的中国已摆脱积贫积弱,成为世界舞台令人注目的国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议的提出,中埃两国协作交往不时深化,他发现来埃及开展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和工厂开端走进埃及,“埃及人看到中国面孔也不像过来那样少见多怪了”。

  谈及本人的中国梦,哈尼阎说:“2016年中埃两国建交60周年时,我正好60岁,见证着两国敌对关系的开展。我会不断付出最大努力在这里传达中国文明,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检查专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