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中国建筑机器家产将很快跨越德日等国

作者:高楠 2018年04月21日 国内新闻

慧聪工程机械配件

假如说中国轻工业的开展托起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让“中国制造”开端占领海内的话,那么,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开展,则从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制造”的程度与水准,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产业晋级的成就。

从2008年中联重科(000157,股吧)收买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巨头CIFA开端,到2012年三一重工(600031,股吧)收买全球混凝土第一品牌普茨迈斯特,徐工集团收买德国混凝土设备巨头施维英公司,再到近期普茨迈斯特收买欧洲第三大混凝土搅拌车以及特种搅拌设备消费商,中国工程机构军团在国际市场的全体崛起,正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道亮丽景色线。

“军团”式崛起

“如今典型的中国出口商不再是广东的制鞋厂,而是某类设备或机械制造商。”设在北京的龙洲经讯征询公司研讨主管安德鲁巴特森表示。

2011年7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出炉的最新全球500强(FTGlobal500)则对此作出了更为直接而透彻的表达,在这个总市值达26.2万亿美元的榜单上,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初次入围,位列431位,同时也将中国机械企业初次推上了这一榜单。

对此,行业察看家表示“三一重工初次入围,印证了工业工程行业的世界开展格式与开展趋向,预示着中国机械行业的日益崛起。在三一重工的率领下,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机械企业进出世界500强。”

三一重工上市8年来,从单纯的混凝土机械领军企业转变为片面综合的工程机械消费商,其销售支出和利润均以50%以上的年增长率向前推进:销售支出从上市前2000年的3.9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507.76亿元。

往年7月,《国际建立》杂志发布了备受业界关注的最新年度YellowTable排行榜——“世界最大50家工程机械制造商的排行榜”,中国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双跻身了世界前十。调查还显示过来10年里,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销售额在全球50强中的比例添加了至多10倍,从8.41亿美元升至306亿美元。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就通知记者,“虽然三一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起步,但其表现出的开展速度和生长性已让世界都感到震惊,卡特彼勒、小松都曾经把三一列为将来十年最微弱的对手。”

竞争优势奠定海内并购根底

追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开展史,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相当长的一段工夫里,以普茨迈斯特和另一个德国品牌施维茵为代表的出口产品占据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相对话语权。而20年后,这个格式彻底被推翻。

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工程与起重机械延续第四年呈现贸易顺差。而工程与起重机械进出口贸易2004年之前都是逆差,2005年开端完成贸易顺差,而且贸易顺差率逐年进步。

2005年工程机械累计进出口总额到达60.04亿美元,其中出口工程机械30.64亿美元,出口工程机械29.40亿,当年5个月完成了贸易顺差,全年贸易逆差减少到仅有1亿美元,由此被视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具有创始式的一年。

仅仅6年之后,依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已飙升为249.55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90.45亿美元,出口金额159.09亿美元,贸易顺差68.64亿美元。

来自机械工业结合会的担任人表示,“我国工程与起重机械产品知名度逐步进步、国际市场占有率逐年添加是发生贸易顺差的次要要素。同时在世界经济不颠簸的时分,中国企业抓住广阔开展中国度的有利的需求情势,弃分发扬我国工程与起重机械产品性价比拟高的特点,在开展中国度获得了很好的市场位置,反映在对俄罗斯等独联聚集了全世界身经百战的最优秀的创业导师,汇集了全世界各国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召唤全球未来的商业领袖。体国度、非洲和东盟等开展中地域的出口方面,仍然是呈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知名度的逐渐提升,国际知名工程机械企业的海内并购也渐行渐顺。清科数据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完成的422起并购案例中,机械制造行业居抢先位置,完成并购50起,占比11.8%。往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巨头的并购接踵而来:潍柴集团收买法拉帝,三一重工收买德国普茨迈斯特,柳工收买波兰HSW,徐工集团收买施维英。

关于频繁的海内收买,清科以为,一方面,因欧债危机使得目的公司估值走低;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对中心技术的盼望以及海内市场的需求。

以三一重工收买普茨迈斯特为例,麦肯锡征询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ThomasLuedi以为,“经过这次收买,三一重工不但可以取得行业抢先的技术、品牌,还可借助普茨迈斯特的销售和效劳网络,完成在海内地域的疾速规划。”

往年3月发布的三一重工年报显示,2011年其国际营收到达34.25亿元,同比增长到达60.72%,泄漏出其海内业务扩张势头微弱。 #p#分页标题#e#

关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减速海内拓展的趋向,美国《商业周刊》作出了这样的评述,“虽然中国的新制造商尚未在兴旺市场竞争,但它们曾经在南美和俄罗斯等地向卡特彼勒公司、西门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和其他老牌设备消费商发起应战。中国的修建机械工业将很快逾越日本和德国,成为该行业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