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通讯:“漂木着岸”

作者:高原华 2018年04月18日 国内新闻

  中新社台北4月11日电 题:“漂木着岸”送别“诗魔”洛夫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陈小愿

  知名诗人洛夫的辞别式11日下午在台北市立第二殡仪馆景仰楼举行。在小提琴伴奏曲中,亲友、台湾文明界人士向诗人遗像鞠躬、辞别。

4月11日,知名诗人洛夫的辞别式在台北举行。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赴台,往年3月19日在台北逝世。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现场,洛夫手执诗作《背向大海》的照片置于鲜花之上,其代表作《由于风的缘故》中诗句“我是火,随时能够熄灭”,此时似乎诉说生命无常。

  3月19日在台北去世的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来台;自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后,曾在东吴大学执教多年。诗作受超理想主义影响、表现手法有魔幻颜色,他也因而被称作“诗为数亿中文用户免费提供海量、全面、及时的百科信息,并通过全新的维基平台不断改善用户对信息的创作、获取和共享方式。魔”。

  1954年,洛夫与张默、痖弦组成《创世纪》诗社,在台湾发行同名诗刊,与《蓝星》《古代诗》三足鼎立,对台湾古代诗影响深远。

  洛夫常在作品中表现自我流放、离乡背井、乡愁等意象。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端回到大陆省亲、讲学、办展。他自述身上有两种乡愁,一种是分开父老同乡那种兽性意义上的乡愁,另一种是分开肉体家园的文明意义乡愁,后一种乡愁对诗歌创作影响更大。

  1996年,洛夫携妻移居加拿大。5年后,73岁的洛夫出版3000行长诗《漂木》、反思人生历程,以“漂木”“鲑”“浮瓶”“废墟”表达他团体对思想、生命、美学的认知。2016年,他与妻子再返台定居。

  11日辞别式现场,用图片串起的短片回忆了洛夫终身。洛夫之子在片中描绘,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父亲少小离家老大回,衡阳乡音无改;他既是一位诗人,也扮演着夫婿、父亲、祖父的角色,更成为影响别人、给予正向能量的良师益友。

  得知洛夫逝世音讯,他在湖南、福建、广东、云南等大陆各地的老乡、冤家纷繁致赠花篮。

  前来参与辞别式的张默承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洛夫是他看法60多年的冤家,老冤家走了,心里非常忧伤。他说,本人和洛夫都是离乡背井来台,共同斗争的阅历令人难忘。

  张默评价,洛夫的诗歌充溢古代性,不论是言语、意象都很“新”,是台湾诗坛的重要代表。

  知名诗人、年近九旬的管管痛失良友,几度呜咽。他对记者表示,洛夫吸收了中国传统文明精髓的营养,作品是超前的,对当代华语诗坛奉献很大。

  台南艺术大学使用音乐学系助理教授叶青青去年曾筹划举行洛夫诗作专场音乐会《由于风的缘故》。她通知记者,洛夫的诗展示了对故土的思念,谱曲后更朗朗上口,传达更广。将来,她会持续举行洛夫诗作的音乐会,让更多人理解他。

  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主任、《创世纪》原主编须文蔚曾说,台湾临时统一的社会气氛让洛夫写出长诗《漂木》。“漂木着岸”,洛夫的诗已扎根在台湾土地上。

  辞别式上播放着洛夫生前朗诵的《由于风的缘故》。在他宁静平和的嗓音中,参与者默默品尝其中承载的情怀。一批又一批的友人默默行礼、离去。许多人祝愿洛夫终于“漂木着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