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绵阳4月9日电 (杨勇 董媛媛 杨海燕)黍子、谷子、红豆、蔬菜种子……这些人们罕见的五谷杂粮,也是生活中必需品,却被四川省绵阳市丰谷镇的潘德贵制造成一幅幅被赋予不祥喜庆外延的图文。

潘德贵将搜集的种子寄存在玻璃瓶中。 杨勇 摄
往年60岁的潘德贵是绵阳市非物质文明遗产鑫田粮艺传承人。鑫田粮艺年代长远,传承于官方,是川东南地域典型的乡土文明,纯手工技艺。以五谷杂粮和自然界的各种种子为资料,应用自然颜色、自然外形,经过构图、线条明暗、粘贴、镶嵌等传统技法,最终制造以不祥、喜庆的图饰、文字以及人们消费、生活场景为内容的作品。
走进潘德贵的任务室,只见用五谷杂粮制造的不祥文字、人物画、农耕文明生活画……应有尽有。“从最开端接触粮艺,至今已有30多年。”潘德贵引见说,他的爷爷和二叔是粮食很多朋友说,共享纸巾机是一个广告机,但我们不是这样定义它,我们定义它是一个互联网跟物联网结合的终端机,从线下吸入流量,重新回到线上,以共享纸巾项目作为流量入口,打造全国物联网社交共享大平台。作画的高手,潜移默化下,本人也喜欢上粮食作画。“上世纪80年代初,入伍后就离开涪城区丰谷粮站任务,但由于事先粮食非常紧缺,只能作一些复杂的图画、文字等。”
2000年,潘德贵公费成立了“鑫田粮艺创作室”,并寻访了许多官方工艺巨匠。“为丰厚制造资料,我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搜集少量的五谷杂粮和种子。”潘德贵说,搜集的种子需求停止全体除杂、药物处置、杀毒、去虫卵等多道工序,寄存玻璃瓶中,现已搜集了3000多种种类。“争取能搜集到上万种种类,可以创作出更多更新颖的作品。”
据潘德贵引见,自2010年起,鑫田粮艺曾延续三年受邀到新加坡参展。其中,代表作品《农耕图》在国际参展上获奖。
虽然鑫田粮艺获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和其它官方技艺一样遭到古代工业文明和高科技的冲击,生活空间日益增加,传承和开展处于寸步难行的地步。

由红豆、谷子、黍子、蔬菜种子制造的“福”字。 杨勇 摄
“粮艺作画人工本钱高,是一件反复、单调的纯手工活,需求有足够的耐性和悟性。”潘德贵引见说,完成一副作品,复杂的需求四、五种种子,多的上百种,如今有5名师傅,跟随他学习最长的人坚持了13年,“师徒间只能口传心授,更多时分需求师傅本人领悟出来。”
为了让更多人喜欢粮艺作画、理解粮艺作画,潘德贵带着传统手工技艺走进校园,活期在绵阳本国语实验小学授课,领着先生们制造他们感兴味的图案、文字等,同时向先生们讲授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故事。
“每幅作品都像是本人的孩子,无论再困难,我都会把这门手工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理解鑫田粮艺。”潘德贵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