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浙大开发算法软件 协助家长来管乱用手机的熊孩子

作者:张龙东 2018年04月08日 热点话题

  孩子手机玩不停,大人除了大吼还有什么方法

  浙大开发一款算法软件

  帮家长来管乱用手机的熊孩子

  本报记者 章咪佳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实验中,小冤家在玩2048时,计算机搜集了他们与手机互动的数据。 徐文渊课题组供图

  手机在亲子关系中,让父母又爱又痛——小冤家吵闹纠缠时,给一个手机,登时世界安静;但是如今的小冤家悄然反转掌控权——

  往年3月,2岁半的中国男孩为看动画片,怒试妈妈手机的开机码,后果手机被娃锁屏48年;

  英国7岁小女孩则成功破解了父母手机的密码,并花了1万多英镑,给全家订了迪士尼套餐……

  21世纪的父母需求权衡儿童运用手机的利害,在孩子理解外界的同时,避免他们沉浸游戏、或许不知不觉地在购物软件上下单。

  国度青年千人方案当选者、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智能零碎平安实验室徐文渊教授团队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协作,开收回新软件iCare,可以协助处理这个育儿难题。

  iCare可以经过用户与手机的互动特征,精确地分辨出面对的是成人还是小孩。假如检测到是孩子在用手机,它会用敌对的方式,阻止孩子拜访批发商、电子邮件等使用顺序,以及儿童不宜的网站。

  相关论文,近期宣布在挪动技术大会HotMobile上。

  儿童和成人

  用智能手机的“痕迹”不同

  人体工程学和运动机能学曾经标明:在类似年龄段的人群中,可以发现许多共同的特征。所以,儿童与成年人,是以不同的方式与智能手机停止互动的。

  “比方,从手形和灵敏性看,大人和小孩就是不一样的。”课题组的冀晓宇教师引见。

  首先,在尺寸方面,儿童手较小,手指触碰点面积较普通成人小。因而,儿童往往会本次涌现的 AI、区块链和物联网热潮不同于以往,将对产业、社会和生活产生真正堪称“颠覆性”的变革。IT 技术人员需要全方位地“换脑”: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刷新,全面升级。在较窄的屏幕范围内接触,并以较短的轨迹滑动。

  并且,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与智能手机互动的乖巧性差一些。依据团队察看,孩子们在智能手机上的每次触摸,比方从轻击到滑动,速度通常都比成人慢。这可以归因于儿童的身体尚未成熟,因而这会影响他们在运用手指执行义务时的反响。

  “我们希望从儿童与智能手机上的自然交互进程中,提取一系列用户特征。”冀晓宇教师说。

  要获取儿童运用智能手机的特征,迷信家需求许多儿童意愿者做实验。但是小冤家会这样随便“解密”他们的中心数据给大人?

  迷信家的方法是:约请孩子们来玩游戏啊。

  实验室找来了17名3~11岁的儿童;作为比对的成人组,有14名20~59岁的成年人。一切的参与者都完成了两个阶段的义务:输出密码解锁手机,玩一款益智游戏“2048”。

  这个进程中,iCare可以记载像手指按压的外表积、手指施加的压力和滑动长度等35个维度的度量数据。经过测试,iCare区分用户是儿童还是成人,测试的精确率到达了84%;运用8次滑动的数据来区分,判别精确率可到达97%。

  家长的焦灼

  来自无法阻止孩子“乱”用手机

  大温是一位7岁男孩的妈妈,每次儿子问密码,她都很严肃地说:“这是团体隐私。”

  没想到孩子暗中察看一段工夫后,成功记下了开秘密码。这当前,只需无机会拿到手机,孩子就自行翻开小顺序玩游戏。

  “无论是用密码还是其他方式,首先家长要记得开启这一维护措施。孩子也能够会掌握密码,或是在维护措施封闭后拿到手机。”徐文渊表示。

  即便用人脸辨认开机,让小孩拿着手机也玩不上,看起来也不好,由于摄像头能暴露用户的隐私。

  凶猛的小冤家,如上文两岁半的娃娃,打不开妈妈手机,索性“发个狠”,48年之后,这台手机才干复生了。

  更焦灼的还在前面。

  “他如今工夫越玩越长。”大温担忧儿子沉浸游戏、眼睛看坏、心思野了不学习……可是要阻断一场如火如荼的游戏谈何容易,要求交还手机几次未果,大温吼:“关掉,都给你说了20次了,你这样说话不算数,当前没时机玩了!”

  孩子回吼道:“不还!我还没有破上次的记载呢?”

  接上去的剧情就相持不下了,孩子变“魔王”,妈妈变“后妈”。

  很多时分,父母为了图个清净,把手机丢给孩子玩,甚至给孩子装备手机。但是跟大温一样,终归会担忧孩子不合理运用手机。

  除了限制

  iCare还能引导孩子安康活动

  iCare依据用户的互动行为实时分辨,愈加自动智能,用户体验更好。

  假如iCare发现是孩子在用手机,也可以不粗犷地立即阻断游戏,“它可以敌对地提示小冤家,你还可以再玩多少工夫,手时机自动封闭。”冀晓宇说。

  另外,相比人脸辨认,iCare所运用的数据不包括任何隐私信息,不会启用摄像头,用户平安更有保证。

  不过,目前该算法尚未被整合到智能手机的操作零碎中。徐文渊表示,“基于行为的辨认”这一理念具有宽广的使用前景,团队等待与更多互联网企业以及医院等公共效劳机构协作,拓宽为更多特定人群开发相应效劳技术的渠道。

  比方,可以协助引导孩子往合理的方向分散精神。

  《冬吴同窗会》里梁冬讲过一个故事:

  冤家养的一条小狗特别淘气,主人心力憔悴,征询训狗师:“是不是得做‘公公’才好?”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个人信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数码产品免押金借用,办理签证无需银行流水证明,甚至租车住酒店都不需要交付押金……  训练师说:这是植物的天分。要让它充沛地活动。于是带着狗跑了一周回来,狗乖了。

  这让人们看到一种教育的解读。“调研显示,中国绝大局部青少年体育锤炼不够充沛,体能耗费度严重缺乏。这招致他们没无机会充沛释放他们的力比多。”梁冬说。

  所以针对一些对手机感兴味的熊孩子,人工智能的设计,也可以愈加从孩子的角度思索成绩,引导他们去找到愈加安康的游戏方式。

  未来,小冤家抓起手机玩,手机很快感知到他们是孩子,依据年龄段特点,它们会跳出不同的方案。

  比方发现一个少年在打王者光彩,手机先会提示:“打游戏的工夫余额缺乏,还有10分钟自动关机。但是我们可以去做一些运动,足球、跑步选一个?我帮你预定小同伴;我去唤醒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