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地利报》是20世纪初日自己在中国发行了30年的中文日报,也是于北京创刊最早的近代报刊。《顺地利报》已经关于中国的近代化开展提出了各种建议,关于一些事情做出了较为公正的报道,但这无法改动其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效劳的“机关报”实质。
被称为“北京近代报纸发端”的《顺地利报》于1901年在北京创刊,初名《燕京时报》,兴办者为日自己中岛真雄,由中岛真雄团体运营。
1898年,中岛真雄参与了创立日本“东亚同文会”的准备任务,然后以“东亚同文会福州支部长”的身份赴任我国福州。在中国各地停止“言论宣传”,为日本的“大陆政策”宣扬,是“东亚同文会”的对华方针之一。1899年末,“东亚同文会”制定的展开对华任务详细内容中,就包括“在各形胜枢要之地发行报刊杂志,作为启示诱导机关,成为清国言论界的木铎”等外容。但事先清政府规则,无论中外人士一概制止在北京发行报纸杂志以及其他与政事有关的刊物。“庚子之乱”时期,清廷逃往西安,中岛以为这是发行报纸难得的时机,遂决议乘机发行中文报纸《燕京时报》。
1901年12月1日,中岛暂借北京工艺局正式推出了《燕京时报》创刊号。由于事先在资金、设备、印刷工等方面均有困难,两周之后与中方合办印刷,才发行了第二号。后来,中岛失掉日本贵族院议长兼“东亚同文会”会长近卫笃的援助,添置了新的印刷设备,将报馆总社正式迁至化石桥(今北京战争门左近)。初期的《燕京时报》通常为每周一出版,偶有附张、告白、号外,版式和尺寸也不一致,其读者多是日本在中国的侨民。不过,在1904年《京话日报》兴办之前,该报仍然可算是北京独一的中文日报。
到了1905年,日本外务省发现了《燕京时报》的“言论宣传”价值,于是用1万日元将其收购。该报转让给日本外务省后,成为日本政府在华的“官方机关报”。1905年7月21日,该报正式定名《顺地利报》(工夫另有不同说法),并获“大清邮政特准挂号以为旧事纸类”资质,在北京地域发行。曾任顺天府尹的陈璧为《顺地利报》题写了报头。该报取名顺天,是由于事先北京的别名为“顺天”,同时又取“顺应地利”之意。
创刊初期《顺地利报》为竖排版左行文,长55厘米、宽40厘米。民国当前的《顺地利报》每期八版(星期一为四版),其中二版为论说和要闻,四版为中央旧事,五版为文艺副刊,刊载小说和剧评,七版为本国旧事及本京旧事、时评,另附有广告附张。该报遇有严重事情发“号外”,且“分文不取,收费赠送”,给事先不少人以新颖感。
《顺地利报》社成立后不久,编辑由最后的四五人扩展到20多人,中日单方人员各占一半,但是分工不同:日方担任内部采访,中方担任文稿的写作和编辑。另外,从中国国际和本国通讯社中购得素材,内容由日方挑选后,再由中方停止翻译、编辑,最初由日方汇总审阅后采用。摄影部均为日自己,印刷部设置一名日自己担任总监,一名日自己管理报刊的印刷。报馆延聘了一些中国人担任“论说”和“时评”的撰写,如华人总编辑张伯甘,但代表该报立场的社论局部则必由日自己主笔亲身编写。此外,随着业务的开展,《顺地利报》向中国多个重要城市都派驻了记者和通讯员。
《顺地利报》在创刊后的一段时期,高举“保全中国”的幌子,对清廷“维新变革”献计献策,并向中国引见日本的近代化制度,系列登载明治维新时期的代表人物传记及其次要思想。由于《顺地利报》是日自己运营的,拥有“治外法权”,所以与事先的中国报刊相比,在旧事报道方面绝对不受制约,音讯来源也疾速精确,因而遭到中国朝野上下的欢送。
民国当前,《顺地利报》从日本的对华政策动身,以支持帝制复辟的面目呈现,致使销路大增。《顺地利报》曾少量刊载徐镜心的文章,揭露袁世凯反抗反动的行径。而在袁世凯密谋称帝前后,《顺地利报》延续披露列强政府不置信“民意反对帝制”,报道上海报纸不运用洪宪纪年,而中国北方各省商家账簿依然运用民国年号的现实,更宣布论说《是谁为叛逆耶?》,指出“云南军民长官宣告独立,是支持帝政、维持共和,不得视为匪徒强盗”。由于《顺地利报》的特殊身份,北洋政府不能直接查封这份报纸,听说袁世凯的手下已经设法谋杀《顺地利报》社的华人编辑,也由于日方的维护未能未遂。
其间,《顺地利报》博得了宏大的社会影响,甚至连袁世凯自己日常阅读的独一一份报纸也成了《顺地利报》。为了坚决袁世凯称帝的决心,其长子袁克定不惜耗资3万元雇人编造一份天天刊载反对帝制音讯的“顺地利报”,专供袁世凯阅读了很长工夫。后来由于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发现里面的《顺地利报》和父亲每天看的不一样才被戳穿。
#p#分页标题#e#在张勋发起复辟时期,北京报纸多复刊以示抗议。此时的北京只要《顺地利报》一家大报持续出版,其后果是《顺地利报》成为这场复辟闹剧的独一详细报道者。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顺地利报》发行的“孙中山先生千古”的号外,成为目前我国留存至今的独一一张记载巨人谢世的号外报。在李大钊先生牺牲之后,《顺地利报》曾报道“李大钊平昔不事储蓄,身后极为萧条”,李宅室中“空无家具,即有亦甚褴褛”,也从一个正面反映出这位反动先烈的崇高节操。
经过十多年的运营,《顺地利报》在1916年到1917年到达了它的巅峰,日发行量约为12000份(发行量最高到达35000份),一跃成为“华北第一大报”。
虽然《顺地利报》也做过许多及时、精确的旧事报道,但其报道的内容越来越掩盖不住该报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效劳的实质,因而也越来越多地遭到了中国人民的支持与抵抗。“五四”运动后,该报遭到中国各界有识之士的激烈批判。北伐成功后,北平市“报夫工会”,回绝邮递为日本侵略者张目的《顺地利报》,失掉了广阔民众的热烈支持。《顺地利报》社不得不实行直接邮递的办法,但也遭到抵抗,该报发行量骤减。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南京,《顺地利报》的发行量更是日薄西山,虽有日本政府“补助”,也杯水车薪,最初于1930年不得不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