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公益老人走了 可我们不能忘了他

作者:马原 2018年04月07日 国内新闻

往年3月,张雁林(左三)带着父亲的遗愿,将家中的1500余册图书打包,送到闻喜老家上白土村。

    

清明临近,当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先烈、祭奠亲人时,在太原市小店区坞西社区,社区干部们则在感念一位公益老人张文元。
    张文元终身热衷公益,义务担任校外辅导员三十余年,为乡村学校捐赞助学二十多年,组织白色宣讲团,脚印遍及大、中、小学以及机关单位等,做报告600余场,助残助困助贫等,终身捐款20多万元……去年,张文元逝世,临走仍不忘留下遗愿,将家中藏书全数捐给家乡。往年3月,其子张雁林已将家中1500余册图书送到闻喜老家上白土村,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多好的老人,已经不断贡献在我们身边,这种肉体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4月2日,坞西社区书记郭钰涛想借助本报,约请老人已经暖和过的学子、居民等,重聚老人发起的“红领巾一条街”,传承老人的公益肉体。

    A 他的公益脚印需求长长的数字罗列

张文元老人的故事,郭钰涛从一本画册开端讲起。那是2015年,小店区坞城街道专为张文元制造的,《无私的贡献心系红领巾三十年》,厚厚的50页,记载着老人的局部公益片段,记载着老人的固执贡献。
    “少小离家着戎装,身经百战建奇功;心系桑梓教育事,丹心一片育栋梁。”“甘露滋养幼苗心,真情倾注青少年,学校社区全走遍……”“三十年呕心沥血,风雨无阻,成果斐然,可谓模范!”翻开画册,一句句评语就让郭钰涛呜咽了。
    “老人就像红烛、像春蚕,不断心胸公益,就在他逝世前十天,病重在床,还向省希望工程捐赠1000元,赞助1名贫穷小先生,为阳曲县守护天使公益协会捐助1000元。”郭钰涛动情地说。
    8年前,郭钰涛离开坞西社区,那时张文元曾经在外地众所周知。那时的坞城西街,专门立有一个牌子,写着“红领巾一条街”,那是张文元弄起来的。街头、居民院、残疾人家里,常看到“红领巾们”在张文元的率领下,慰劳扮演、清洗宣传栏、擦拭座椅、帮老人做家务等,展开学雷锋系列文明活动。在省委党校宿舍院,张文元还办起了藏书5000余册的图书馆,供小先生们阅读。还将优秀图书送到九一小学和小饭桌家庭,供青少年阅读。在坞城西路,除了活动图书车,还已经有过自助饮水机。
    张文元多才多艺,从1999年寒假开端,收费举行少先队员音乐培训班,教授识谱和横竖笛吹奏技巧,先后有350余人参与学习。在他的协助下,坞西、开元、八一社区举行老少共建调和社区文艺联欢会20余场。
    “他从1984年5月开端,担任九一小学校外辅导员,30多年来,他很受孩子们欢送,他创立的这些品牌活动都是孩子们引以为豪的,也是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去年4月,在张文元白色教育活动小组座谈会上,九一小学校长岳双会说,很庆幸九一小学孩子们的童年中,遇到这么一位爱心满满正能量的引路爷爷,为他们留下了美妙闪光的回想。
    30多年来,张文元还成立白色宣讲团,做爱国主义、反动传统教育讲座600余场,听众逾10万人次,到过黄陵小学、电力社区、太原播送电视大学、三十八中学、太原本国语学校,给太原盲童学校的孩子讲课,用故事打动过少教所的青少年。而每一次讲座,他都要精心预备,他给中小学校的孩子们讲军功章的来历,讲雷锋的故事,讲红军长征,讲全国双百英模人物先进事迹,领孩子们高唱反动歌曲,走进高校讲“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讲巨人邓小平的故事,他丰厚的团体阅历,富有热情的演讲口才,博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随同他的宣讲脚印,他还把“白色历程”“白色英模”“变革开放成就展”等一期期图片展览送进学校、送进社区,制造图片展板百余块。在坞城西街党校宿舍院,他义务出黑板报,一人编一人写,一周一期,整整出了20年,直到他搬离。

    B 他捐出的钱少说都有20多万元

“他本人可节省了,可就是爱协助人,只需听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公益活动,他就要去呼应。”谈起父亲,张文元的小儿子张雁林说,父亲捐出的钱少说都有20多万元。
    1993年开端,张文元每年为家乡闻喜县岭西东乡上白土村小学寄回500元,后来添加到每年1000元、2000元,奖励任务学习优秀的师生。后来,这个学校撤了,这项奖学金也没停,随着先生转到城北小学,继续赞助。村里要建教学楼,他捐助了1000元、图书700册、竖笛200支和彩电1台。他还常协助家乡的五保户,捐助衣物和钱。
    他呼应省妇联展开的“春蕾方案”活动,赞助6名大、中、小先生合计2万余元学费,协助他们完成学业。
    2006年起,他与残疾人武全忠结成帮扶对子,年年捐助500元,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还要登门送上粽子、月饼、水果、点心等慰劳品,还把报上登载的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获得成功的典型人物事迹等,剪辑整理送给他,鼓舞他刚强、愉快地生活。
    从报纸上看到尖草坪区呼延村残疾人张艳芝生活困难后,他自动找上门捐助500元,并送去大米和油,还给小孩买了新衣服;得知小店区西柳林村一位妇女抚养孤儿,经济困难,他又自动上门,捐助500元;他还捐助省希望工程,前三年每年捐赠500元,2017年,最初一笔爱心款1000元,还是在医院病床上捐出的。
    2016年1月,张文元回到已经下乡待过的临县城庄镇太平村,协助村里的十户贫穷家庭,前三年,每户赞助500元,后两年,每户1000元,让他们用这些钱买些羊崽、小鸡等发家致富。2016年年底,老人因病情好转住进医院,在调理多日后稍有恶化。郭钰涛说:“年前老人一出院,第一件事就是给太平村的10户贫穷家庭送钱送衣物。”这笔钱无数万元了。
    张雁林说,一出院,父亲还托他去探望同院的孤寡老人毓毛,这样的慰劳父亲不晓得曾经做了多少年。

    C 他觉得内疚的事是对家里关怀太少

#p#分页标题#e#

“父亲的事我晓得一些,但很多我没细问过。后来他年岁大了,要去那些远的中央我就陪着他,比方闻喜、临县,我都开车拉着他去。临县的老乡们,还送给他荞面、鸡腿葱、冬瓜丝。”言语里,张雁林又是疼爱又是打动。
    53岁的张雁林在家中排行老三,下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父亲临终时对我妈说,他最内疚的事是对家里关怀太少。”他故作轻松,干笑了几声,眼睛却已红了,“其实,我们都没怨言,我们都挺好的。”
    老人14岁时就参与人民束缚军,参加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身经百战,走遍大半个中国,1976年才转业回到山西太原。1993年离休后,本该安享暮年的他又将关怀下一代的教育当成本人的事业。
    张雁林说,父亲以前在部队,他们是随军家眷。他记得四五岁时,母亲才有的任务,那会儿家里孩子多,穷得吃不饱饭,有人看见母亲没干的,就帮助让她去当了一个暂时工。父亲在运输公司当指导,事先说一句话管用,但他就没这个想法。
    “我们兄妹几个中,数我姐姐过得好,那也是靠她本人。姐姐是太原技校毕业的,原来在太原毛巾厂当工人。有一次,事先省纺织厅的人去厂里反省,看到厂里的板报后问谁出的,字写得这么好。后来,我姐竟因有才气被调到省纺织厅。”张雁林笑着说,姐姐跟父亲一样,热心肠,像一团火,后来又到了北京任务。
    张雁林说,父亲向来身体十分好,最初住院很忽然,事先他还在上海,回来后父亲就躺在了医院,查不出病因。2017年春节,邻居才通知他,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一车展板,来办公益图片展时摔了一跤招致内脏出血。可父亲从没提过这事,他基本没料到会这么忽然地走了,他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完成。
    往年3月,张雁林带着父亲的遗愿,将家中1500余册图书打包,送到闻喜老家上白土村,村里的村委主任、书记等人接纳了这批图书。他说,书太多太重,上了高速,他的商务车都跑不起来,家里还有10几包藏书,他还会找工夫再送过来。
    如今,回望父亲的终身,张雁林慨叹,父亲是他们三个孩子终身的典范。
    又是一个满目新绿、活力勃勃的4月。郭钰涛说,老人的公益肉体就像这花木一样,也需求一茬接一茬往下传,我们这个时代,需求更多的张文元传达正能量。
    去年4月,坞西社区组织了一场全国“五老”先进张文元白色教育活动小组座谈会,省委党校、小店区关工委、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九一小学、坞城街道等相关人员一同追想老人。往年,他们还计划在4月以图片展、座谈会以及公益活动等方式一同追想老人,并把老人的公益肉体传承下去,比方老人张罗起的公益黑板报、公益活动图书站、读书会以及一些扶贫捐赠等如何持续发扬下去,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呼应参与。若有愿参与的,可与小店区坞西社区联络报名。

本报记者 姬仙果

    ○相关
    张文元生平

#p#分页标题#e#

张文元,1932年8月出生于运城闻喜县,1993年2月离休后从事关怀下一代任务。他先后当过九一小学、太原盲童学校、尖草坪区小东流小学、太原本国语学校等20多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担任山西省省级意愿辅导员、太原市关工委委员、小店区关工委委员、小店区关工委指点员兼坞城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等职务。曾被评为全国、省、市、区先进任务者,关怀下一代先进任务者标兵,市、区助残先进团体,太原市100名品德模范中十大先进未成年人任务者。

    张文元的故事本报曾屡次报道

2008年9月26日,《两年多如一日,暖和送给残疾人》;2009年3月3日,《收费教竖笛老幼乐融融》;2011年3月24日,《给娃娃讲党史9位老人组成报告团》;2012年5月4日,《这些书娃娃们爱读关工委又送来了一些》;2013年10月9日,《一个黑板报“总编辑”的20年》;2014年,《十余米展板重温太原束缚和平》;2016年1月25日,《38年前,他临县山村任务过,38年后,他依然想念着那里》;2016年8月25日,《暖和老人又干了件暖心事小区户外建了个爱心书柜》;2017年3月10日,《“公益老人”病榻上捐出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