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这五个B2B途径和形式的想象,是不创建的

作者:马原明 2018年04月02日 国内新闻

这五个b2b途径和形式的想象,是不成立的

刘教师论坛 2018-03-18 14:54

出路是黑暗的,路途是迂回的。这句话用在B2B再适宜不过。

不过,迂回的路途是会折磨死人的。

B2B创业者,最后瞄准批发店的痛点、渠道的弱点,以及想象的互联网的威力,简直在B2B理论中全部落空了。

B2B在将来渠道格式中所承载的角色,能够是B2B创业初期没想到的。

B2B萌生初期,经销商的惊慌,已变为如今的淡定。反观B2B平台,如今还不能确定哪种形式将来会成为主流。

我坚决地看好B2B,可也看空如今的主流形式。

上面,我将剖析一下,为什么已经想象的少数B2B的途径和形式是不成立的?

去两头化,就是延长渠道环节。B2B甚至想象,直接对接品牌商。

这是承继了C端平台的逻辑。

刘强东在京东新通路成立时就说过,批发店不可替代。那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个人信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数码产品免押金借用,办理签证无需银行流水证明,甚至租车住酒店都不需要交付押金……么,可以替代的两头环节是什么?只要渠道商了。

显然,很多B2B对传统渠道理解不够。凡是一线品牌,在中心城市早曾经是自营,订单掌握在品牌商手里。经销商只承当资金、仓储、配送职能。

县级城市倒是以经销商为主,但目前还不是B2B的主战场。用县级GMV,在资本市场是拿不到钱的。

小品牌倒是情愿对接,但B2B却又爱搭不理的。

除非品牌商情愿保持渠道控制权,一线品牌是绝不会把渠道全部交给B2B平台的。C端平台的霸权曾经提示品牌商店大欺客的道理。

中国市场的逻辑通知我们:只要品牌力,没有渠道力,是相对行不通的。

团体观念: 对快消品,目前的渠道,除了对 C类店、D类店分销的二批外,根本没有紧缩的空间。

一说经销商的成绩,每团体都能说一大堆。一说让你做经销商做的事,少数人不敢做。

忽然,B2B出来了,说,我能。

剖析一下经销商承载的次要渠道职能:资金职能、订单职能、仓配职能、推行职能。

订单职能(商流),无疑B2B的集成订单有优势,将来一定属于B2B平台。

仓配职能(物流),无疑统仓统配有优势。无论统仓统配是由平台本人做,还是第三方做,都有优势。我以为物流一定会有两次集成,即仓配第三方会对B2B平台的订单再集成。

推行职能,B2B就不一定有优势了。虽然B2B也可以停止电子化推行或人员推行,但对区域推行而言,小组织更有优势。此处不详细论证,只提出结论。

成熟产品的推行,B2B的电子化推行有优势。不成熟产品的推行,小组织的人员推行有优势。

很早以前,我就考虑过一个成绩:为什么中国渠道那么碎片化?在《中国式营销》中,我们提出一个中国共同的营销概念:交互营销。

交互营销,就是买卖单方都是推销者,还价讨价,后果是大快人心。交互营销对人员的依赖很强,情感投入很关键。这不是平台的优势。

将来的渠道格式,一定是经销商(或推行商)与B2B平台共同承载渠道职能。

共生、共融、共荣,才是合理的渠道格式,不要有独霸的美梦。

C端平台的利润来源,平台流量再分配是次要来源。流量费来源于竞价。

如今有一个说法:C端平台商户少数不赚钱,缘由就是流量费太贵。

流量费太贵,源于C端平台的631格式。即老大占60%的流量,第二阵营占30%,其它占10%BAT都是如此。

这就是说,C端平台的格式,接近于寡头垄断和独占之间。流量是平台最大的资源。

C端流量费之所以贵,是平台格式决议的。C端的流量费也提出:厂商依赖平台流量,没有厂商独立流量,一定得到话语权。

B端平台,将来当然也有导流作用,但远不会达成C端那样的格式。

一是B端平台将来格式,一定是寡头,多家平台构成【恐惧均衡】格式,老大不会特别突出。

二是B端平台的复购率高,导流效果不如C端。批发店的商品构造普通很波动,变化没那么大。下单时,普通会直接调出本人滞销产品。即便有新品,也不敢贸然下单。所以,B2B平台导流的价值就降低了。

翻牌店有战术价值,没战略价值。我也不是全盘否认翻牌店。

可以翻牌的,都是 C类店、D类店,CD类店在批发占比,比我们想象的要低,而且还在持续下降,特别是中心城市。

即便把CD类店都翻牌了,又能如何?

翻牌店的另一个价值,能够是倒逼下游。

如今的渠道现状是:品牌商业务员(一线品牌)和经销商业务员,掌握了A类店、B类店订单,除非有担心的B2B平台,否则是不会随便放手的。CD类店,要么二批在分销,要么到零售市场进货。

对厂商而言,做CD类店的翻牌,无法积聚倒逼厂商的能量。

2015年,我就提出B2B是散布式平台,不同于C端的集中式平台。

支持C端的是全国配送,支持B端的是城市配送。

城市配送的效率,决议于流量密度。10亿的流量,集中于全国,还是集中于一个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以,这就有总量为王,还是区域为王的概念?

B2B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区域为王;最终的成功,一定是总量为王。

先做区域密度,以高密度订单,降低仓配本钱。以效率降低本钱,以本钱优势吸引商户。

B2B的常态逻辑是什么?我觉得是上面三句话:

是不是提升了效率?是不是降低了本钱?是不是留下了数据?

首先,B2B是个效率零碎。这是2016年福州秋糖,《新经销》组织的B2B大会上的共识。无效率,就能降低本钱。

B2B的效率何来?来源于集成订单和统仓统配。订单密度越高,仓配效率越高,本钱越低。当然,管理要素在此不讲。

所以,区域为王之所以那么重要,就是只要区域为王,才有订单密度,才无效率。

#p#分页标题#e#

区域为王,只做CD类店显然很难,那是B2B的大坑。一定要以效劳的心态,以效率和本钱优势,博得品牌商和经销商的协同,而不是推翻对方,倒逼对方,让对方屈从。

其次,B2B当然留下了数据,而“数据赋能” 才是盈利的次要方式。

基于数据的金融效劳,比方互联网金融。

基于数据的精准传达、推行,而不是导流。精准推行、传达能发生增量,而导流是以付费的低价做存量。

基于数据的产品研发、效劳。

一切决议,皆无数据。

最初,总结一句话:以协同、效劳的心态,获取品牌商和经销商的认同,获取主流订单;以订单密度获取效率和本钱优势;以大数据赋能厂商,改善厂商运营,让厂商自愿为效劳付费。

由SHMBA创投联盟主办的2018-SHMBA“跨越A轮”创业大赛启动典礼将于2018年3月22日举行,约请到卫哲、章苏阳、董占斌、方宇锋等20位投资嘉宾列席,并举行创投酒会。大赛将围绕“新消费、新金融、智能科技、医疗科技”四大板块展开,优胜项目将有丰厚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