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经济社会开展的第一资源 ,是城市竞争之本 、动能转换之要 、创新生机之源。去年 ,武汉市委提出 ,把招才引智任务列为“一把手工程”,力争 5 年内将 100 万大先生留在武汉。大魄力引智 、留才 ,将为武汉新一轮的变革 ,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4 年前,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职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我国变革开放初期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彼时 ,武汉市在引进人才为变革发力上的大胆尝试 ,惹起全国注目,更为全国在引进智力 、注重人才 、推进变革上树立了模范。
武汉,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一片方形小树林,只要四分之一足球场大小,被周边密集的厂房和喧闹的机器声包围着。
深绿色的冬青树叶,掩映着一位德国人的半身铜像。它太不起眼了,假使不细看基座上的文字,路过的年老人或许基本想不到,30多年前,这位德国人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震撼与惊动。
3公里外,古五路以西,束缚小道以南,几栋老旧楼房与新的高层住宅楼,交织坐落在一同。74岁的夏发有,费力网罗着脑袋里的记忆碎片,向记者拼接出有些悠远的工厂场景。
这块土地已经见证了一个明星国有工厂的兴盛与衰落。如今,这里除了几栋职工宿舍楼,再也找不到工厂存在过的痕迹。
1984,“打破之年”
1984年9月的一天,当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拖着一个大皮箱,从德国辗转北京,抵达汉口火车站时,这个国度正在发作着史无前例的变化。
在次年终的新华社报道中,1984年被称为“打破之年”而载入我国史册。
这年暮春,我国自制的运载火箭,把实验通讯卫星送到三万六千公里地面,定点在与地球同步的轨道上,开端了通讯、播送和电视传送等实验。
夏天,射击运发动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收回洪亮枪声,夺得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记载。
秋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分歧经过《中共地方关于经济体制变革的决议》,拉开了放慢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尾声。
冬天,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处理香港成绩的结合声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设想赢得全世界称道。
“个子高高的,一头白发,瓜子脸,看起来严肃直率,聊起天来却生动亲切。”87岁的武汉市外事办原副主任吕志清,还记得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格里希的场景。
这次见面的两年前,武汉市就与格里希的故土联邦德国杜伊斯堡市,结成敌对城市,展开了多项协作交流,其中之一是约请德国退休专家到武汉担任技术参谋和征询。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宣布了《应用本国智力和扩展对外开放》的说话,“要应用本国智力,请一些本国人来参与我们的重点建立以及各方面的建立。搞古代化建立,我们既短少经历,又短少知识。不要怕请本国人多花了几个钱。要扩展对外开放,如今开放得不够……”
5个月后,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效劳局,派出了第一批3位退休专家到武汉,在几家公营工厂里担任技术征询。
次年,格里希到了武汉,作为发起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他被布置到武汉柴油机厂做技术征询。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应聘担任湖北省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图为格里希厂长在该厂加工车间反省零部件质量。 新华社材料片
1963年,19岁的夏发有,进入武汉柴油机厂,当上一名模具钳工。尔后几十年的工厂岁月里,他最乐意谈起的,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是这家国有工厂最辉煌的时期,工人干得起劲。“加班没有报酬,不让哪个工人加班他还不快乐。”夏发有回想。常州柴油机厂跑来学习经历,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武汉柴油机厂曾被评为武汉市首家“大庆式企业”。
但是,在格里希到来之时,这个曾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手扶迁延机的工厂,曾经得到了往日的荣光,像一头年岁已高的老牛,喘着粗气,满身是伤,费劲地活着。
这家树立于1954年的老牌国有企业,此时已有太多弊端,让这位退休专家无法忍耐。
工厂管理混乱,职工休息纪律松散,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铸造车间只要1937年的消费程度,机器设备都是1960年代之前的产品;任务人员的素质也比拟差,尽是别的工厂不要的老弱劳力;工厂一年盈余500万元……
破天荒的大旧事
事先间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综合变革的大幕尚未完全拉开,除了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外,各大城市都是省辖市,国度以省作为经济单位,经济方案经过省来布置。在全国范围内,一大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权限较小,无法发扬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条块联系、区域封锁状况严重。
“事先全国的省市关系十分不好,武汉这么大的城市,没有任何权限。”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新木回想那段历史时说。
这位75岁的老人,曾是武汉市变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脑我们也正在做着心目中属于未来的事业,那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人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袋里装着一长串变革的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事先武汉港是最特殊的,几十公里的港口,由上百家部门分管着,90%的码头都闲置着,应用率极低。”
在扩展企业自主权的变革推开之前,大城市的一些国有企业,仍在吃着国度的“大锅饭”,只按方案消费,不关怀产品销路和赢利盈余。
1984年9月,1米8的高个子德国老头,开端穿越于柴油机厂的各个车间,不时地停上去在小本上写写画画。他在事先的任务日志中,详细地记载着每个车间里粗大的缺陷:柴油机的机油循环零碎和水循环零碎真实太脏了;质量反省员用的量具,准确度没有到达要求;试车房门口,大约有50台柴油机放在露天场地,遭到了雨淋和灰尘的净化;许多车间和部门,常常见不到消费担任人,休息强度和任务紧迫性,简直等于零……
“总卸车间该当洁如医院,而实践状况距此何止千里!车间指导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一切都必需改动,方能进步拆卸质量。”
在屡次与厂指导座谈中,格里希都会语重心长地提出改良意见。初到工厂的一个多月,他经过零碎的调查研讨,写出了十万字的征询意见,提出了一百多条合理化建议,他的《关于整理武汉柴油机厂的方案方案》,大到工厂组织机构方案,小到机床上尖利度不契合要求的刀具。
但是,一个月过来了,没有丝毫改动。“我针对质量成绩提出的措施方法,未有任何停顿。我没有工夫再持续等候了,希望尽快地改动如今这种情况。”格里希十分着急。
吕志清仍记得,厂指导外表上虽然尊重他,但举动上却迟滞不前,“事先的厂指导只为了追求产量,完成消费方案,而柴油机的质量成绩照旧未能处理。”
“我不是来消磨工夫,我从心里是想协助你们的,假如我是厂长,柴油机的质量、产量都会失掉进步。”
当吕志清从翻译那里听到格里希这番话后,决议向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汇报,“没有给予他权利,工厂的相貌就无法改动。”
吴官正深思了一会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议,对吕志清说:那就给他有职有权,聘任他为厂长,这件事我马上与市委书记通气。
很快,武汉市指导决议正式聘任格里希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国有企业让一位本国人当厂长,这在全国都是破天荒的大旧事。50多岁的慢车司机肖徒弟,年老时曾在武柴旁边的武汉市粮食局任务,还明晰地记得,“武柴来了个‘洋和尚’,事先全城都在谈论这个事。”
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得悉此预先极为赞赏,一定武汉“大胆走了第一步”,“将惹起全国的瞩目”。
翻开武汉变革开放史的卷轴,这次惊动江城的聘任,只算是其间的“一小步”。
1984年5月21日,在失掉地方批复后,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停止经济体制综合变革试点的省会城市。实行方案单列,被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地方、省属在汉企业准绳上下放到武汉市。
一个月后的6月29日,吴官正市长宣布:武汉三镇市场向全国关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一概欢送来武汉投资办厂做生意,打破地域和部门垄断,鼓舞全民、个人、团体一同兴办效劳业和交通运输业,维护竞争。
在伍新木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变革表现在先行先试,看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最早放开菜价,让市场发扬作用;武汉荷花洗衣机厂地下投标推销,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标”……在全国范围内,这一系列大胆的尝试,让武汉走在了变革开放的前列。
虽然如此,在吕志清记忆中,事先人们的思想依然绝对保守,对变革开放看法不够。格里希当武柴厂长的音讯,一经发布,在国有企业中就传播着一种说法,“他是格里希(西),我就是格里东,我要西风压倒西风。”
工厂里的工人,心里有些震动,在面前窃窃私议“一个本国人,不理解中国状况,当厂长还不是瞎指挥?”
“洋厂长”的“三斧头”
一片质疑声中,武汉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不只赋予格里希厂长应有的权利,还将武柴列为厂长担任制的试点单位,探究变革开缩小背景下企业搞活之路。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走马上任。在当天的就职讲话中,这位“洋厂长”宣布在不破费新投资,应用现有的机器设备,采用最古代化的管理办法,以严治厂,发明出质量高、运用寿命长的柴油机。
铸造车间是工厂的中心车间,是全厂的根底,但事先铸件的废品率高达30%-40%,那一年常州和无锡两家柴油机厂废品率只要7%-8%,这使得武柴产品的本钱价钱降低。机械加工误差很大,总装也不按图施工,反省起来主体清洁度脏物有5000多毫克,招致柴油机耗油短命。
最终,这位新厂长,发现了招致产质量量差的致命要素工厂质检部门形同虚设。240个零部件,其中180个是外协件,“质量差得叫人头疼,质检部门不严厉反省,直接进厂”;不少计量室有些昂贵、精细的仪器,都盖上了塑料罩,当作展览品,“有2台测量安装躺着睡了两年大觉”;质检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和有关系的人,有的连游标卡尺都不会运用;质检部门位置低,属工程师指导,层次多,没权。
更让他无法忍耐的是,质检科科长居然还不会做准确的测量任务,更无法去指点工人做准确的测量任务,工厂总工程师和质检科科长甚至不下车间。
在11月15日的任务日志中,格里希写道:“从他俩的专业知识来看,是不称职的。我对他们的任务察看了14天,令人很不称心!”
4天后,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厂的决议,免去这两名干部的职务。同时,将质检科划归厂长指导。
1984年底,24岁的梁东,武柴设计科一名助理工程师,1米63的个头,给格里希当英语翻译及任务助手,在工厂里每天要小跑着,才干追得上大步走的格里希。
她仍记得,当助手那些日子“很苦楚、很累”,“格里希常常一团体跑到实验室,测试发起机的噪声曲线、油耗曲线,发现成绩立刻把我叫过来,限定3天内拿出处理方案,工夫一到就找你要方案。”
那段工夫,这位新厂长,每天背上一个工具包,装着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穿行于车间,用卡尺检测零件精度,吸铁石反省机器里能否有铁屑,白手套摸摸机器能否清洁,时辰预备着检验产品的质量。
65岁的白发老头,不知疲倦地迈着大步,行走在工厂的角角落落。他常说的一句话,“检验部门是厂长的眼睛”。为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他打破干部任职常规,亲身调查、延聘了新的总工程师、研讨所所长及质检科正副科长,要求他们深化车间,“希望当前不要常常在办公室看到你们”。亲身给检验人员上课,教他们纯熟运用检验工具。
一套严厉的质量检验体系,在这家老国企里树立了起来。
老职工夏发有还记得,那个年代的国有企业,工人多,岗位少,广失业。“一天8小时,不少工人磨洋工,收工不出力。”
格里希在武汉的其他国有工厂,也留意到工人任务态度的成绩,“下班看报睡觉,想走就走。”武柴事先有职工1800人,实践上1200至1400人就足够了。有一次在工具车间仓库里,他发现有人竟在下班的工夫看小说。
在任务日志中,这位严谨较真的厂长,算了一笔细账:工人都没有恪守上上班工夫,每天每团体少干70分钟任务,每天全厂糜费任务工夫2024个小时,每个月为50500个小时,每年为60万个小时。“当然,不是全厂一切的人都这样,但阐明数字很惊人。”
上任厂长后,他在武柴推行了严厉的8小时任务制,7点钟下班,不是7点钟进厂门,而是7点钟开动机器停止消费。有些日子,他还亲身跑到工厂大门口,反省考勤,扣发不守厂规职工的工资,力图改动这种敷衍的任务态度。
熟习那段历史的人们,都会提到格里希上任伊始连砍“三斧头”。
针对工厂的积弊,他第一斧头砍向松散的休息纪律,每天厂长应第一个到厂,车间主任应第一个到车间,工厂里懒洋洋的情形消逝了。第二斧头砍向混乱的管理方式,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深化车间,处理消费成绩,不能坐办公室瞎指挥。第三斧头砍向扑朔迷离的关系网,将安顿“关系户”的质检科“大换血”,变成高效的管理中枢。
一封市长的回信
1985年1月,武柴的铸件废品率从百分之三十几,下降到百分之十几,柴油机机油耗费降低了一半,另外几项重要的功能目标有了分明改善,工厂的技术和管理迅速改观。
工人中的质疑声渐渐变成了赞赏声。武汉市十家大中型国有工厂的厂长,分批去武柴,跟着这位“洋厂长”现场见习。外地媒体称他为,工业阵线上的“大松博文”。时任国度经委副主任的朱基,称他为“质量先生”。
1985年1月6日,《长江日报》的头版头条,稀有地登载了一名普通工人和市长吴官正的往来函件。
数天前的一个深夜,这名工人在写给吴官正的信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成绩:本国厂长能办到的事,中国厂长为什么办不到?
“有的企业指导干部有这样的习气:一杯茶水+一根香烟+一张报纸=‘报到工夫’半天。有的指导从不下车间班组调查研讨、处理成绩,总是相互扯皮、相互推诿,谁都不想承当责任,只图闲适,不顾任务。像这样持续下去,怎样进步任务效率和经济效益?变革岂不也成了一句空话?”
信的最初,这名工人写道:“您若以为我的建议可行的话,请将我写给您的这封信登报宣布,让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回信中,吴官正说:这个建议提得好,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我们要进一步束缚思想,大胆引进人才,把武汉的企业整理好、管理好、建立好。
“的确,格里希没有什么神奇、特殊身手,他的经历说究竟是个‘严’字严厉按迷信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严于律己,从严治厂。我们为什么严不起来呢?是不合时宜的指导体制捆住了我们的手脚吗?是下级指导不支持吗?是担忧群众怕严吗?是我们不敢和不愿这样做吗?”吴官正在信中写道。
最终,两篇往来函件,见诸报端。
不久后,这份报纸上呈现了一个“为什么严不起来”的栏目,供销公司的工人、公营工厂的厂长、大学管理系的教师、武汉市市民……都参与到这场“怎样学习格里希当好厂长”的大讨论中。
在继续5个月的讨论中,市化工局的刘共华,提出某化工厂的职工队伍构造越来越趋向于“亲属化”“家族化”和“世袭化”的成绩,厂长每处分一个职工,不得不思索能否触及了哪一家族的利益;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的一名读者,在信中剖析,格里希受聘当厂长,完全是一个“自在”“自主”的厂长,因此能完成他的治厂方案,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指导体制、消费管理体制停止变革,使中国厂长有本国厂长那样的任务条件和权利;武汉锅炉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讨论中,讲到该厂工人以前常常迟到、迟到、中途溜号,厂里整理纪律的时分,却经常有人托人讲情,他以为厂长从严治厂不能讲情面……
到了1986年的第二季度,为了增强根底管理,格里希集中精神起草工厂的变革方案,在两个多月中,他日夜伏案疾书完成了一篇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休息重组方案,把工厂的行政管理零碎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实行以岗位为中心的构造工资制。
1986年11月1日,这位“洋厂长”两年任期完毕,同时被聘为武柴的荣誉厂长。两年工夫,他让这家国有工厂有了基本性的改观,年产柴油机从1.83万台添加到6万台;柴油机运用寿命从1000至1500小时,添加到6000至8000小时;铸件废品率降到5%,出口到西北亚7个国度,从年盈余500万元到年盈利达600万元……
尔后,格里希的变革方案,也在武汉市三家国有企业停止试点。聘任“洋厂长”在事先惹起如此惊动,其意义不只仅局限于他搞活了一个武柴,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东方先进的运营管理形式可以为我国所用,在变革开放初期,由此所发生的“格里希效应”对推进武汉乃至全国的国企变革影响深远。
回不去的第二故土
“当我最初一次从武柴工厂的大门走出来时,我的心境是很不宁静的。武柴已成为我的第二故土。它是不能够在我的生活和记忆中随便地抹去的。”半个多月后,在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和国务委员张劲夫的见面中,格里希说出了对武柴的眷恋之情。
回到德国后的格里希,依然心系他的第二故土,尔后十几年屡次回到武柴。他在中国的脚印,还遍及北京、上海、海南、内蒙古等地,受邀为政府提供工业开展征询、为企业做技术指点。
不过,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前,武汉并没有像沿海城市一样鼎力引进外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会倒逼变革,没有开放就缺乏变革的动力。”伍新木说,“后来与沿海城市相比,武汉的变革开放滞后了十几年。”伍新木说。
武汉市体改委在1992年的一期《湖北社会迷信》上,宣布三论武汉市变革开放,“在这几年的变革浪潮中,武汉在全国的‘率先’不见了,翻开报纸,看到的是徐州、珠海、重庆率先……苏州、无锡,越来越多的城市超越来了,武汉工业产值的位次下降了十几位。情势逼人,情势催人,现实在向我们惊呼:武汉不放慢变革的步伐必将成为‘沉舟’!”
在这个国度老工业基地,变革的放缓,开端推倒国有企业开张的“多米诺骨牌”。武柴所在的古田工业区,散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家工业企业,曾是武汉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尔后数年间,其中绝大少数被破产潮席卷而去。
武柴也未能幸免。那段工夫,夏发有对老厂的衰落有着直观的感受,“产品老旧,不断没有更新换代,产品没有竞争力,别的工厂效益好涨工资,我们厂效益不好,工资不断不动,到后来甚至有时拖延两个月才发上去。”
曾任武柴企管办副主任的朱泓,在一篇文章中回想,构筑武汉机械制造产业的巨大企业的市场环境继续好转,处于产业链终端的武柴,得不到优质的下游大规模、廉价的、优质的原资料和零部件供应。传统企业生活的微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作了基本变化。
1993年,武柴呈现盈余,走了下坡路。1998年,完全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重组。工厂设备也在几年内被卖完,清厂交地。
2000年,格里希最初一次离开武汉。这位81岁的老人,身体曾经大不如前,从飞机座位上起身,都需求他人扶持着。
武汉市本国专家局原局长周健文,还记得那次接待他的情形,车子几次到理解缩小道的时分,格里希都会指着宝丰路的方向,嘴里不停念叨着“这就是去我工厂的方向”。
在武汉那些天,这位老厂长执意要去看看武柴。为了不让老人伤心,周健文和同事们,不得不借口工业区改造搬迁,编了一套复杂的好心谎话,几次痛心回绝了格里希的要求。
武柴,成了格里希再也回不去的第二故土。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去世。两年后,武汉市制造两尊格里希铜像,一尊坐落在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另一尊赠给了杜伊斯堡市。
铜像基座上的一段文字写着:格里希……1984年至1986年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临时间,忘我任务,大胆变革,从严治厂,为中国企业变革、增进中德人民友谊做出重要奉献。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武汉市人民政府“黄鹤友谊奖”、武汉市“荣誉市民”称号和在华永世居留资历。
可以告慰格里希老人的是,从去年开端,武汉鼎力施行“百万大先生留汉创业失业工程”,不只用政策让人才“走出去”“留上去”,还用前瞻的产业规划提供宽广开展空间,让人才真正放手“干起来”。像当年武柴形形色色聘任格里希为厂长一样,一个真正注重人才的中央不愁没有生机,不愁没有创新热情,不愁没有希望。武汉的人才战略异样值得等待。(记者完颜文豪)
(稿件局部内容参考《格里希在武柴》、新华社报道以及《长江日报》报道)
人才是经济社会开展的第一资源 ,是城市竞争之本 、动能转换之要 、创新生机之源。去年 ,武汉市委提出 ,把招才引智任务列为“一把手工程”,力争 5 年内将 100 万大先生留在武汉。大魄力引智 、留才 ,将为武汉新一轮的变革 ,提供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4 年前,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就职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我国变革开放初期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彼时 ,武汉市在引进人才为变革发力上的大胆尝试 ,惹起全国注目,更为全国在引进智力 、注重人才 、推进变革上树立了模范。
武汉,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一片方形小树林,只要四分之一足球场大小,被周边密集的厂房和喧闹的机器声包围着。
深绿色的冬青树叶,掩映着一位德国人的半身铜像。它太不起眼了,假使不细看基座上的文字,路过的年老人或许基本想不到,30多年前,这位德国人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震撼与惊动。
3公里外,古五路以西,束缚小道以南,几栋老旧楼房与新的高层住宅楼,交织坐落在一同。74岁的夏发有,费力网罗着脑袋里的记忆碎片,向记者拼接出有些悠远的工厂场景。
这块土地已经见证了一个明星国有工厂的兴盛与衰落。如今,这里除了几栋职工宿舍楼,再也找不到工厂存在过的痕迹。
1984,“打破之年”
1984年9月的一天,当65岁的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拖着一个大皮箱,从德国辗转北京,抵达汉口火车站时,这个国度正在发作着史无前例的变化。
在次年终的新华社报道中,1984年被称为“打破之年”而载入我国史册。
这年暮春,我国自制的运载火箭,把实验通讯卫星送到三万六千公里地面,定点在与地球同步的轨道上,开端了通讯、播送和电视传送等实验。
夏天,射击运发动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收回洪亮枪声,夺得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记载。
秋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分歧经过《中共地方关于经济体制变革的决议》,拉开了放慢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变革的尾声。
冬天,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处理香港成绩的结合声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设想赢得全世界称道。
“个子高高的,一头白发,瓜子脸,看起来严肃直率,聊起天来却生动亲切。”87岁的武汉市外事办原副主任吕志清,还记得在火车站第一次见到格里希的场景。
这次见面的两年前,武汉市就与格里希的故土联邦德国杜伊斯堡市,结成敌对城市,展开了多项协作交流,其中之一是约请德国退休专家到武汉担任技术参谋和征询。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宣布了《应用本国智力和扩展对外开放》的说话,“要应用本国智力,请一些本国人来参与我们的重点建立以及各方面的建立。搞古代化建立,我们既短少经历,又短少知识。不要怕请本国人多花了几个钱。要扩展对外开放,如今开放得不够……”
5个月后,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效劳局,派出了第一批3位退休专家到武汉,在几家公营工厂里担任技术征询。
次年,格里希到了武汉,作为发起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他被布置到武汉柴油机厂做技术征询。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应聘担任湖北省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图为格里希厂长在该厂加工车间反省零部件质量。 新华社材料片
1963年,19岁的夏发有,进入武汉柴油机厂,当上一名模具钳工。尔后几十年的工厂岁月里,他最乐意谈起的,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是这家国有工厂最辉煌的时期,工人干得起劲。“加班没有报酬,不让哪个工人加班他还不快乐。”夏发有回想。常州柴油机厂跑来学习经历,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武汉柴油机厂曾被评为武汉市首家“大庆式企业”。
但是,在格里希到来之时,这个曾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手扶迁延机的工厂,曾经得到了往日的荣光,像一头年岁已高的老牛,喘着粗气,满身是伤,费劲地活着。
这家树立于1954年的老牌国有企业,此时已有太多弊端,让这位退休专家无法忍耐。
工厂管理混乱,职工休息纪律松散,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铸造车间只要1937年的消费程度,机器设备都是1960年代之前的产品;任务人员的素质也比拟差,尽是别的工厂不要的老弱劳力;工厂一年盈余500万元……
破天荒的大旧事
事先间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综合变革的大幕尚未完全拉开,除了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外,各大城市都是省辖市,国度以省作为经济单位,经济方案经过省来布置。在全国范围内,一大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权限较小,无法发扬大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条块联系、区域封锁状况严重。
“事先全国的省市关系十分不好,武汉这么大的城市,没有任何权限。”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新木回想那段历史时说。
这位75岁的老人,曾是武汉市变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脑我们也正在做着心目中属于未来的事业,那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人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袋里装着一长串变革的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事先武汉港是最特殊的,几十公里的港口,由上百家部门分管着,90%的码头都闲置着,应用率极低。”
在扩展企业自主权的变革推开之前,大城市的一些国有企业,仍在吃着国度的“大锅饭”,只按方案消费,不关怀产品销路和赢利盈余。
1984年9月,1米8的高个子德国老头,开端穿越于柴油机厂的各个车间,不时地停上去在小本上写写画画。他在事先的任务日志中,详细地记载着每个车间里粗大的缺陷:柴油机的机油循环零碎和水循环零碎真实太脏了;质量反省员用的量具,准确度没有到达要求;试车房门口,大约有50台柴油机放在露天场地,遭到了雨淋和灰尘的净化;许多车间和部门,常常见不到消费担任人,休息强度和任务紧迫性,简直等于零……
“总卸车间该当洁如医院,而实践状况距此何止千里!车间指导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这一切都必需改动,方能进步拆卸质量。”
在屡次与厂指导座谈中,格里希都会语重心长地提出改良意见。初到工厂的一个多月,他经过零碎的调查研讨,写出了十万字的征询意见,提出了一百多条合理化建议,他的《关于整理武汉柴油机厂的方案方案》,大到工厂组织机构方案,小到机床上尖利度不契合要求的刀具。
但是,一个月过来了,没有丝毫改动。“我针对质量成绩提出的措施方法,未有任何停顿。我没有工夫再持续等候了,希望尽快地改动如今这种情况。”格里希十分着急。
吕志清仍记得,厂指导外表上虽然尊重他,但举动上却迟滞不前,“事先的厂指导只为了追求产量,完成消费方案,而柴油机的质量成绩照旧未能处理。”
“我不是来消磨工夫,我从心里是想协助你们的,假如我是厂长,柴油机的质量、产量都会失掉进步。”
当吕志清从翻译那里听到格里希这番话后,决议向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汇报,“没有给予他权利,工厂的相貌就无法改动。”
吴官正深思了一会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议,对吕志清说:那就给他有职有权,聘任他为厂长,这件事我马上与市委书记通气。
很快,武汉市指导决议正式聘任格里希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国有企业让一位本国人当厂长,这在全国都是破天荒的大旧事。50多岁的慢车司机肖徒弟,年老时曾在武柴旁边的武汉市粮食局任务,还明晰地记得,“武柴来了个‘洋和尚’,事先全城都在谈论这个事。”
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得悉此预先极为赞赏,一定武汉“大胆走了第一步”,“将惹起全国的瞩目”。
翻开武汉变革开放史的卷轴,这次惊动江城的聘任,只算是其间的“一小步”。
1984年5月21日,在失掉地方批复后,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停止经济体制综合变革试点的省会城市。实行方案单列,被赋予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地方、省属在汉企业准绳上下放到武汉市。
一个月后的6月29日,吴官正市长宣布:武汉三镇市场向全国关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一概欢送来武汉投资办厂做生意,打破地域和部门垄断,鼓舞全民、个人、团体一同兴办效劳业和交通运输业,维护竞争。
在伍新木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变革表现在先行先试,看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最早放开菜价,让市场发扬作用;武汉荷花洗衣机厂地下投标推销,被誉为新中国“第一标”……在全国范围内,这一系列大胆的尝试,让武汉走在了变革开放的前列。
虽然如此,在吕志清记忆中,事先人们的思想依然绝对保守,对变革开放看法不够。格里希当武柴厂长的音讯,一经发布,在国有企业中就传播着一种说法,“他是格里希(西),我就是格里东,我要西风压倒西风。”
工厂里的工人,心里有些震动,在面前窃窃私议“一个本国人,不理解中国状况,当厂长还不是瞎指挥?”
“洋厂长”的“三斧头”
一片质疑声中,武汉市委、市政府力排众议,不只赋予格里希厂长应有的权利,还将武柴列为厂长担任制的试点单位,探究变革开缩小背景下企业搞活之路。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走马上任。在当天的就职讲话中,这位“洋厂长”宣布在不破费新投资,应用现有的机器设备,采用最古代化的管理办法,以严治厂,发明出质量高、运用寿命长的柴油机。
铸造车间是工厂的中心车间,是全厂的根底,但事先铸件的废品率高达30%-40%,那一年常州和无锡两家柴油机厂废品率只要7%-8%,这使得武柴产品的本钱价钱降低。机械加工误差很大,总装也不按图施工,反省起来主体清洁度脏物有5000多毫克,招致柴油机耗油短命。
最终,这位新厂长,发现了招致产质量量差的致命要素工厂质检部门形同虚设。240个零部件,其中180个是外协件,“质量差得叫人头疼,质检部门不严厉反省,直接进厂”;不少计量室有些昂贵、精细的仪器,都盖上了塑料罩,当作展览品,“有2台测量安装躺着睡了两年大觉”;质检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和有关系的人,有的连游标卡尺都不会运用;质检部门位置低,属工程师指导,层次多,没权。
更让他无法忍耐的是,质检科科长居然还不会做准确的测量任务,更无法去指点工人做准确的测量任务,工厂总工程师和质检科科长甚至不下车间。
在11月15日的任务日志中,格里希写道:“从他俩的专业知识来看,是不称职的。我对他们的任务察看了14天,令人很不称心!”
4天后,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厂的决议,免去这两名干部的职务。同时,将质检科划归厂长指导。
1984年底,24岁的梁东,武柴设计科一名助理工程师,1米63的个头,给格里希当英语翻译及任务助手,在工厂里每天要小跑着,才干追得上大步走的格里希。
她仍记得,当助手那些日子“很苦楚、很累”,“格里希常常一团体跑到实验室,测试发起机的噪声曲线、油耗曲线,发现成绩立刻把我叫过来,限定3天内拿出处理方案,工夫一到就找你要方案。”
那段工夫,这位新厂长,每天背上一个工具包,装着游标卡尺、吸铁石、白手套,穿行于车间,用卡尺检测零件精度,吸铁石反省机器里能否有铁屑,白手套摸摸机器能否清洁,时辰预备着检验产品的质量。
65岁的白发老头,不知疲倦地迈着大步,行走在工厂的角角落落。他常说的一句话,“检验部门是厂长的眼睛”。为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他打破干部任职常规,亲身调查、延聘了新的总工程师、研讨所所长及质检科正副科长,要求他们深化车间,“希望当前不要常常在办公室看到你们”。亲身给检验人员上课,教他们纯熟运用检验工具。
一套严厉的质量检验体系,在这家老国企里树立了起来。
老职工夏发有还记得,那个年代的国有企业,工人多,岗位少,广失业。“一天8小时,不少工人磨洋工,收工不出力。”
格里希在武汉的其他国有工厂,也留意到工人任务态度的成绩,“下班看报睡觉,想走就走。”武柴事先有职工1800人,实践上1200至1400人就足够了。有一次在工具车间仓库里,他发现有人竟在下班的工夫看小说。
在任务日志中,这位严谨较真的厂长,算了一笔细账:工人都没有恪守上上班工夫,每天每团体少干70分钟任务,每天全厂糜费任务工夫2024个小时,每个月为50500个小时,每年为60万个小时。“当然,不是全厂一切的人都这样,但阐明数字很惊人。”
上任厂长后,他在武柴推行了严厉的8小时任务制,7点钟下班,不是7点钟进厂门,而是7点钟开动机器停止消费。有些日子,他还亲身跑到工厂大门口,反省考勤,扣发不守厂规职工的工资,力图改动这种敷衍的任务态度。
熟习那段历史的人们,都会提到格里希上任伊始连砍“三斧头”。
针对工厂的积弊,他第一斧头砍向松散的休息纪律,每天厂长应第一个到厂,车间主任应第一个到车间,工厂里懒洋洋的情形消逝了。第二斧头砍向混乱的管理方式,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深化车间,处理消费成绩,不能坐办公室瞎指挥。第三斧头砍向扑朔迷离的关系网,将安顿“关系户”的质检科“大换血”,变成高效的管理中枢。
一封市长的回信
1985年1月,武柴的铸件废品率从百分之三十几,下降到百分之十几,柴油机机油耗费降低了一半,另外几项重要的功能目标有了分明改善,工厂的技术和管理迅速改观。
工人中的质疑声渐渐变成了赞赏声。武汉市十家大中型国有工厂的厂长,分批去武柴,跟着这位“洋厂长”现场见习。外地媒体称他为,工业阵线上的“大松博文”。时任国度经委副主任的朱基,称他为“质量先生”。
1985年1月6日,《长江日报》的头版头条,稀有地登载了一名普通工人和市长吴官正的往来函件。
数天前的一个深夜,这名工人在写给吴官正的信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成绩:本国厂长能办到的事,中国厂长为什么办不到?
“有的企业指导干部有这样的习气:一杯茶水+一根香烟+一张报纸=‘报到工夫’半天。有的指导从不下车间班组调查研讨、处理成绩,总是相互扯皮、相互推诿,谁都不想承当责任,只图闲适,不顾任务。像这样持续下去,怎样进步任务效率和经济效益?变革岂不也成了一句空话?”
信的最初,这名工人写道:“您若以为我的建议可行的话,请将我写给您的这封信登报宣布,让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回信中,吴官正说:这个建议提得好,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我们要进一步束缚思想,大胆引进人才,把武汉的企业整理好、管理好、建立好。
“的确,格里希没有什么神奇、特殊身手,他的经历说究竟是个‘严’字严厉按迷信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严于律己,从严治厂。我们为什么严不起来呢?是不合时宜的指导体制捆住了我们的手脚吗?是下级指导不支持吗?是担忧群众怕严吗?是我们不敢和不愿这样做吗?”吴官正在信中写道。
最终,两篇往来函件,见诸报端。
不久后,这份报纸上呈现了一个“为什么严不起来”的栏目,供销公司的工人、公营工厂的厂长、大学管理系的教师、武汉市市民……都参与到这场“怎样学习格里希当好厂长”的大讨论中。
在继续5个月的讨论中,市化工局的刘共华,提出某化工厂的职工队伍构造越来越趋向于“亲属化”“家族化”和“世袭化”的成绩,厂长每处分一个职工,不得不思索能否触及了哪一家族的利益;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的一名读者,在信中剖析,格里希受聘当厂长,完全是一个“自在”“自主”的厂长,因此能完成他的治厂方案,最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指导体制、消费管理体制停止变革,使中国厂长有本国厂长那样的任务条件和权利;武汉锅炉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讨论中,讲到该厂工人以前常常迟到、迟到、中途溜号,厂里整理纪律的时分,却经常有人托人讲情,他以为厂长从严治厂不能讲情面……
到了1986年的第二季度,为了增强根底管理,格里希集中精神起草工厂的变革方案,在两个多月中,他日夜伏案疾书完成了一篇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休息重组方案,把工厂的行政管理零碎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实行以岗位为中心的构造工资制。
1986年11月1日,这位“洋厂长”两年任期完毕,同时被聘为武柴的荣誉厂长。两年工夫,他让这家国有工厂有了基本性的改观,年产柴油机从1.83万台添加到6万台;柴油机运用寿命从1000至1500小时,添加到6000至8000小时;铸件废品率降到5%,出口到西北亚7个国度,从年盈余500万元到年盈利达600万元……
尔后,格里希的变革方案,也在武汉市三家国有企业停止试点。聘任“洋厂长”在事先惹起如此惊动,其意义不只仅局限于他搞活了一个武柴,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东方先进的运营管理形式可以为我国所用,在变革开放初期,由此所发生的“格里希效应”对推进武汉乃至全国的国企变革影响深远。
回不去的第二故土
“当我最初一次从武柴工厂的大门走出来时,我的心境是很不宁静的。武柴已成为我的第二故土。它是不能够在我的生活和记忆中随便地抹去的。”半个多月后,在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和国务委员张劲夫的见面中,格里希说出了对武柴的眷恋之情。
回到德国后的格里希,依然心系他的第二故土,尔后十几年屡次回到武柴。他在中国的脚印,还遍及北京、上海、海南、内蒙古等地,受邀为政府提供工业开展征询、为企业做技术指点。
不过,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前,武汉并没有像沿海城市一样鼎力引进外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会倒逼变革,没有开放就缺乏变革的动力。”伍新木说,“后来与沿海城市相比,武汉的变革开放滞后了十几年。”伍新木说。
武汉市体改委在1992年的一期《湖北社会迷信》上,宣布三论武汉市变革开放,“在这几年的变革浪潮中,武汉在全国的‘率先’不见了,翻开报纸,看到的是徐州、珠海、重庆率先……苏州、无锡,越来越多的城市超越来了,武汉工业产值的位次下降了十几位。情势逼人,情势催人,现实在向我们惊呼:武汉不放慢变革的步伐必将成为‘沉舟’!”
在这个国度老工业基地,变革的放缓,开端推倒国有企业开张的“多米诺骨牌”。武柴所在的古田工业区,散布着大大小小100多家工业企业,曾是武汉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尔后数年间,其中绝大少数被破产潮席卷而去。
武柴也未能幸免。那段工夫,夏发有对老厂的衰落有着直观的感受,“产品老旧,不断没有更新换代,产品没有竞争力,别的工厂效益好涨工资,我们厂效益不好,工资不断不动,到后来甚至有时拖延两个月才发上去。”
曾任武柴企管办副主任的朱泓,在一篇文章中回想,构筑武汉机械制造产业的巨大企业的市场环境继续好转,处于产业链终端的武柴,得不到优质的下游大规模、廉价的、优质的原资料和零部件供应。传统企业生活的微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作了基本变化。
1993年,武柴呈现盈余,走了下坡路。1998年,完全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重组。工厂设备也在几年内被卖完,清厂交地。
2000年,格里希最初一次离开武汉。这位81岁的老人,身体曾经大不如前,从飞机座位上起身,都需求他人扶持着。
武汉市本国专家局原局长周健文,还记得那次接待他的情形,车子几次到理解缩小道的时分,格里希都会指着宝丰路的方向,嘴里不停念叨着“这就是去我工厂的方向”。
在武汉那些天,这位老厂长执意要去看看武柴。为了不让老人伤心,周健文和同事们,不得不借口工业区改造搬迁,编了一套复杂的好心谎话,几次痛心回绝了格里希的要求。
武柴,成了格里希再也回不去的第二故土。
2003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去世。两年后,武汉市制造两尊格里希铜像,一尊坐落在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另一尊赠给了杜伊斯堡市。
铜像基座上的一段文字写着:格里希……1984年至1986年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临时间,忘我任务,大胆变革,从严治厂,为中国企业变革、增进中德人民友谊做出重要奉献。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武汉市人民政府“黄鹤友谊奖”、武汉市“荣誉市民”称号和在华永世居留资历。
可以告慰格里希老人的是,从去年开端,武汉鼎力施行“百万大先生留汉创业失业工程”,不只用政策让人才“走出去”“留上去”,还用前瞻的产业规划提供宽广开展空间,让人才真正放手“干起来”。像当年武柴形形色色聘任格里希为厂长一样,一个真正注重人才的中央不愁没有生机,不愁没有创新热情,不愁没有希望。武汉的人才战略异样值得等待。(记者完颜文豪)
(稿件局部内容参考《格里希在武柴》、新华社报道以及《长江日报》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