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长三角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作者:李龙 2018年03月26日 国内新闻

政府任务报告提出,要深化施行创新驱动开展战略,不时加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减速度”。站在新时代新终点,身处全国创新才能最强的区域之一的长三角地域,安徽及兄弟省市如何携手奋进,共同书写创新开展的精彩答卷?沪苏浙皖四省市党报辨别约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全体创新才能”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合肥物质迷信研讨院先进制造技术研讨所所长王容川

【访谈】

“长三角地域应经过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不时提升全体创新才能。”王容川表示,要增强顶层设计,协调区域协同创新规划;推进协同创新网络建立,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增强产业对接协作,共同应用创新资源和效果培育开展新兴产业。

王容川进一步阐释说,要注重增强科技创新开展规划,增强三省一市各类科技、人才、产业规划对接,共同研讨谋划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内根底迷信研讨,大幅提升原始创新才能。要增强合肥综合性国度迷信中心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度迷信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还要进一步增强合芜蚌、苏南等国度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作互动,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创新效劳联盟,共同营建创新开展良好生态。

长三角地域三省一市于2016年共同签署了《沪苏浙皖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立协作框架协议》,迈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一步。王容川说,要施行好协议,深化长三角大型迷信仪器协作共用网以及专业技术效劳、资源条件保证等共享平台建立,逐渐构建长三角地域技术要素的网络化对接平台。充沛发扬区域内资源优势,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构成创新合力。

“三省一市的产业开展各有侧重,要推进创新效果的转移、买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效果转化,完成创新开展。”王容川建议,要推进区域外科技效果、企业需求、专家、技术经纪人队伍等资源共享共用,促进技术转移、买卖、科研效果转化,增强产学研协作。

王容川表示,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既要靠市场,也要靠市长”。政府必需积极引导、协调,创新任务联动机制,强化创新政策协同,探究完善地域间规划衔接、生态补偿、项目协调等任务机制,携手把长三角地域打形成国际性严重迷信发现和原创技术创造的重要策源地、新经济新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为放慢建立创新型国度作出更大奉献。

“打造科创湾区,建立‘中国硅谷’”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

【访谈】

硅谷拉动了美国经济临时继续增长,对全球科技和经济开展带来深远影响。有感于此,黄震建议,在长三角地域打造科创湾区,建立“中国硅谷”,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长三角地域一体化。

黄震表示,长三角地域聚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源源不时培育一流人才,为高科技企业的兴办与开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才储藏和智力支持。长三角湾区的创新创业文明环境非常优厚,苏州工业园区,嘉兴片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上海的青浦、松江和金山等工业园区,都是我国经济与高科技企业开展最活泼的地域。此外,充盈的创业资本和风险投资资本,特别是官方资本,将对高科技公司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持,这些作用是银行无法替代的。

“假如能打造一个共同的科创洼地,不分你我,完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疏通活动与共享,把优质的创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全吸引过去,就能建成中国的‘硅谷’。 ”黄震说,目前三省一市还缺乏无效的协调机制,跨行政区资源配置困难,人才的跨地域活动也尚不充沛,“交汇边界变成了‘隔离带’,成了开展的高地。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对长三角地域一体化的带举措用未能充沛发扬。 ”

黄震以为,建立长三角科创湾区,关键是要打破行政壁垒,树立全新、高效的跨省市协调机制,在湾区内完成科技、资本和土地资源共享。他建议,三省一市可共同制定土地规划,展开根底设备建立,树立快捷公共运输零碎和效劳体系,探究彻底的户籍制度变革,打破人口活动的制度障碍。同时,要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培育科创沃土,使长三角湾区成为“中国硅谷”,成为全球最具经济生机的资源配置中心、最具影响力的科创洼地。

“创新共赢,引领一体化开展”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

【访谈】

#p#分页标题#e#

王秦通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以展开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立试点为契机,深化施行创新驱动开展战略,区域创新才能延续多年坚持全国抢先。

党的十九大把区域协调开展战略列为七大战略之一,明白提出要“树立愈加无效的区域协调开展新机制”。在王秦看来,创新协作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域的主流趋向,只需大家聚焦各自优势范畴,就可以防止低程度竞争;只需大家增强协作交流,就可以防止无序竞争,从而推进长三角区域协作向纵深拓展。

长三角各地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资源禀赋、开展阶段不尽相反。在王秦看来,必需坚持零碎化思想,增强统筹谋划,依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准绳,推进各地以愈加开放的姿势、愈加容纳的理念全方位展开创新协作,力图错位开展、优势互补,在协作中完成互利共赢、共同开展。还要发扬首创肉体,鼓舞有条件的地域在科技效劳一体化、“创新券”通兑通用、共建共享科技根底设备和创业创新载体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更多无益经历。

长三角区域内的科技创新协作获得了不少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妨碍和成绩。王秦以为,次要表现为区域创新协作受限于行政壁垒和既有利益格式,客观上还存在条块联系、资源分散情况及区域创新体系非平衡性特征。

谈及长三角地域如何进一步完成创新共赢,王秦表示,江苏将坚决施行区域协调开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开展战略,着力破解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妨碍,增强创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在活动与高效配置,建立更具生机的创新型区域,以创新引领一体化开展。详细而言,要增强协同,放慢推进长三角地域创新网络建立;优势互补,放慢创新资源要素合理活动与开放共享;保证无力,不时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环境。

“一条‘走廊’撬动区域协同创新”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讨院生态环境研讨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访谈】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停止了许多探究。比方,在科技部指点下,共同建立“长三角大型迷信仪器协作共用网”,无效增加了区域外科研设备置办的反复投入。 “跨省市的协同创新开展,在创新要素自在流通和优化配置方面仍存在很多壁垒。”刘锐说。

政府任务报告提到“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开展战略”“塑造区域开展新格式”等,让刘锐代表感到,长三角一体化一定会减速。

刘锐最关怀的是创新资源的协同。在她看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三省一市各有优势。浙江嘉兴、绍兴等城市拥有比拟完好的工业体系,为上海等科研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市提供科研效果的实验场;而产业继续旺盛的需求能牵引科研的不时开展。

“当然,要完成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在活动,光有产业协作还不够,还需求深层次的制度协作。 ”刘锐通知记者,早在2016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讨院就提出打造“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设想,惹起普遍关注。作为协同创新网络的组成局部,浙沪已于去年7月就共同推进“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立、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立签署了相关协议,单方将联手打造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的大平台。

在刘锐看来,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生活的日趋成熟,芝麻信用高分和良好的个人征信记录,不仅可以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延伸你的财富,更能大大便利我们的生活。“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不只是交通要道,更是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在流通、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大通道。但由于是跨省市的协同创新开展,共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仍有许多难题亟待破解。她建议,从国度层面将建立“沪嘉杭G60科创走廊”这一中央创新理论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开展重要试点项目,并予以立项支持。支持在“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地带停止严重科技创新规划、对严重科技产业开展平台停止统筹整合提升;支持培育具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整合配置才能的第三方创新效劳机构。

(束缚日报记者 吴 新华日报记者 任松筠 浙江日报记者 刘乐平 安徽日报记者 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