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房地产黄金时代衰退,大安康行业逐步升温,嗅觉敏锐的地产大佬们,纷繁“转行”投身于医疗投资大航海时代,谋划企业新思绪。
前有恒大进入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消费渠道的普及,使得支付市场将在不久的将来继续呈现更加美好的增长前景。整形美容、后有万达投资1440亿元规划高端医疗。并购医院、搭建安康小镇…地产与医疗进入双轮驱动时代。
依据申银万国证券研报显示,截止到2016年,140多家房企中,有41家房企曾经或许正在转型,次要触及医疗、动力、互联网、金融、军工、资料、影视传媒、环保八个方向。其西医疗占比最高,约13家。
众多范畴中,为何地产大佬都开端紧盯医疗安康这块肥肉?
地利+天时+人和,地产进军医疗机遇已来
国度政策利好:
“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安康中国”上升为国度战略,拟将安康医疗产业规模扩至10万亿元量级。在将来几年内,国际民营医疗效劳机构占比将达25%~30%。
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安康、养老产业被以为前景宏大。
医疗用地性价比高:
相比高企的商业用地价钱,医疗用地廉价到同等于白送,且天文地位往往位于居民密集、人口繁华的地带。这对许多地产商来说,不失为一个“曲线救国”的好办法。
例如,在万达青岛西方影都项目中,住宅用地2083元/平米,科教用地219元/平米,医卫慈悲用地楼板价是150元/平米。住宅用地是医卫用地的14倍,差别宏大。
谁能放过这块热饽饽,地产商们都希望从政府方面争取到更多优惠。
居民安康认识提升,对医疗需求旺盛
由于中产及富有人群的崛起,越来越多人十分迫切改善现有医疗效劳。
依据《中国富有人群调查报告》,有86%的精英人士对现有医疗效劳表示不满,迫切需求专家停止医治、希望拥有完善的术后康复和专业家庭护理。
而且,这类人群消费力强,对费用不敏感,更关注医院设备环境、医生素质和诊疗效率等成绩。
地利+天时+人和三种要素的加成影响,也使得房企们大步迈进医疗行业。
房企天花板渐近,医院投资,备受追捧
天花板渐近的房企拥有丰厚资金,投身于医疗项目,可以说是具有后天优势。
就目前来看,房企进入医疗行业方式和项目都是怎样的呢?
nerror="javascript:this.parentNode.style.display='none'" />
房企和医疗不只仅定位于“+”的关系,而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角色,可以改动原有的商业形式运作。
从以上数据来看,18个项目中,有12个项目投资于医院项目,占比66.7%。
高流量、高毛利的医院项目成为地产医疗主流切入方式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医院的丰厚利润成为房企切入医疗的次要阵地。
协作方多为外资医疗机构
从以上项目来看,地产商共建医院的协作方往往是外资医疗机构。
由于在医疗规划上,高质量的医师招募、医院品牌树立和医院管理运营是地产商投资的重难点成绩,房企有资金少资源;而外资医疗机构大局部来自医疗医院兴旺的国度和地域,进入中国市场则是有资源缺资金。
单方优势互补下,更容易发生良好的化学反响。房企出硬件效劳和资金,外资医疗机构出技术、设备和管理团队。
综合性医院以中高端人群为主
在综合性医院的建立上,地产商定位人群普通为中高端人群。
比方2016年,万达与IHG协作,投资150亿元在青岛、上海、成都树立三家国际综合性医院医院,由IHG运营管理并运用IHG品牌。三座医院均依照国际顶尖规范设计建造。
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缺乏,成为万达思索介入的缘由之一。
万达其他业态如顶级写字楼本身拥有的建造和设计优势,成为定位中高端客户群的保证,能引流对口客户、“滋养”医疗,而高端医疗机构聚集的人气又能反哺万达。
实质上并没有分开地产的大框架,而是构成了一种新型生态圈。
专科医院切入以门槛高、热度火的范畴为主
专科医院方面,地产商进入的往往是门槛较高或许热度较火的范畴。
恒大、绿景在肿瘤专科医院、心血管专科医院有所规划;恒大还把韩国的整容医院归入旗下,进入了前景庞大的医美行业;万科更是在抢占市场空白较大的儿童医院市场。但由于管理费昂扬的成绩,保持于海内医疗机构协作,转而向复旦大学儿童医院停止协作。
但是民营专科医院如何跑赢外地强势的三甲医院,第三方配套效劳、选址、以及客源获取等要素就成为思索的关键。
#p#分页标题#e#拿博鳌恒大国际医院(肿瘤专科医院)来说,在配套效劳和品牌团队上,其协作对象是全球肿瘤医治范畴威望的哈佛系巨头布莱根,无论在管理、运营和诊疗等零碎上,都是顶级装备。
在客源获取上,与其他三甲医院和其他互联网在线平台构建了恒大“分级诊疗”体系。此外,还与其社区安康协同联动,有较强的获客才能。
但博鳌恒大这样的运作方式,能否可以遭到民众的喜爱,能否为其带来营利,还需时日验证。
诊所以根底医疗为入口
如今分级诊疗政策上台、医生多点执业放开,根底医疗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地产进入诊所业态,往往也立足于根底医疗。
比方,远洋集团树立的“海医汇”就是努力扮演“三甲医院离岸门诊部”的角色。
一方面与三甲医院协作,聘用名医坐诊;一方面,树立转诊“绿色通道”,掩盖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等为大病转诊,树立闭环式医疗效劳。
但想要获取更多客流,做好分级诊疗的“守门人”是一方面。能否切入商保,处理领取成绩更成为民营诊所需求考虑的成绩。
老龄化急剧放慢,养老效劳,大有可为
对标医疗地产非常成熟的美国,与中国地产医疗投资的形式明显不同。投资医院并非其主流,而养老地产和护理院形式遭到推崇。
一是由于合规、流程、设备等门槛高,美国自建医院普通由大型医院机构参与建立;二是美国逐渐衰老的人口对将来的养老和护理需求日益旺盛。到2030年,美国估计65岁以上人口将增长2500万,总数将超越美国总人口的20%。
反观中国市场,由于保险领取环节缺失、人们养老认识还未转变等缘由招致养老医疗投入的前景不够阴暗。
但是,随着中国“未富先老”的社会情况逐步显现,养老医疗大有可为。
养老效劳能够占据将来医疗地产的江山
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到达2.4亿人,65岁以上的人口到达1.58亿人。新增60岁以上的人口初次超越1千万,今后将按一千万为基准往上增长,所以老龄化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史无前例。
老龄化的宏大需求,加上养老上升为国度政策,将来,养老效劳能够占据中国医疗地产的半壁江山。
面对这种情势,目前曾经有许多地产商纷繁规划养老和康养范畴。
万科已初步构成三大产品线,即随园嘉树(大型养老社区)、随园护理院(国际化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和随园之家(社区居野生老效劳照料中心)。
保拖拉地“三位一体”(即居野生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战略,培育养老生态圈。
绿城在2014年就成立了上海蓝熙安康管理无限公司,主打社区医疗和家庭医疗,包括为业主提供安康档案、安康管理、疾病诊断、康复护理等四小气面的安康效劳。
太阳城已在全国多地建立有养老地产项目,是目前最成功的一批养老地产之一。
但从整个行业状况来看,养老地产仍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养老地产资金投入量大,包括医疗、康复护理、交通等配套设备,需求有雄厚的资金作保证。所以,普通在此规划的都是大型地产公司。
机遇与应战并存,投资需慎重
医疗行业是朝阳行业不可否认,但风口面前也存在房企和医疗行业之间宏大的文明鸿沟。
医疗行业考究精耕细作,报答周期慢;而房地产行业则粗暴开放,追求疾速地报答效率。
因而,机遇虽好,却也暗流涌动。
应战重重,运营、定位、获客等要素需周全思索
许多地产商在没有对行业进入深化研讨前,以“管理”是互通的为理由,自觉进驻,急躁运作,招致转型失败。
比方上海国际医学(000516)中心,它是上海第一家营利性的高端综合医院。
医生专家配置顶级,以“交大系”为主的8家三甲医院多点执业专家医生;根底设备堪比五星级酒店;但运营一年多,入住率仅一成左右,运营本钱超亿元,业绩不甚理想。
一方面是其投资方与运营方的磨合不甚融洽,运营呈现成绩,二是天文地位偏僻,患者、专家不愿前往,再加上公立医院特需未剥离,医学中心的优势难显现。
许多地产商在规划医疗上,都会呈现相似的成绩:
管理运营存在完善
有些地产商,太置信资本的力气,把医院管理想得太复杂。医院管理奏效慢、投入高,地产过火注重业绩,管理容易出成绩。
目前地产跨界尚未有成熟的运营形式,所以,地产商会更多的选择与经历丰厚的医疗公司、医疗机构停止协作,后者给予资源、技术上的支持。
品牌特征定位不够精确
许多地产在入驻医疗行业时,仅仅只思索医院是做高端还是做根底,做综合还是做专科,对自身的品牌特征定位模糊。
#p#分页标题#e#这就存在区域内优势学科竞争成绩,比方高端综合医院,经常会被所在区域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也就是公立医院的高端效劳)所压制,假如没有突出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很难将公立医院特需门诊的客流承接过去。
获客流量成成绩
这个获客成绩其实与上两个成绩毫不相关,假如运营效劳不到位、定位没有处理患者痛点,很难取得消费者的认可。
在分级诊疗制度下,做根底医疗的得与外地的三甲、公立医院停止联动,才干取得波动的客流。而选址自身也会影响获客才能。
所以,地产这只大象,想要真正在医疗范畴跳舞并没有那么复杂。
人才,不断是最大的妨碍
此外,人才的缺失,是一切地产医疗开展最大的瓶颈。
即便是像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这样拥有顶尖人才团队的高端医院,仍然逃脱不了人才对其开展的约束。
虽然医生多点执业失掉政策支持,但实践执行起来仍有困难。每个院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细则不甚相反且繁琐,打击了年老医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民营医院在吸引人才时,即便给出了超出同行业规范的薪水,也很难摆脱医生们关于职称、福利、行业口碑的追求,好的管理人才难寻觅。
所以,如何找到优秀的人才、留住优秀的人才,成为地产商需求跨越的珠峰。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地产医疗开展是大趋向,在将来将有更多地产入驻。在大浪淘沙中,谁能更贴近民众的需求,谁就能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