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2017年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李伟国在会上讲话指出,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开展的短板次要表如今农机配备无效供应缺乏、机械化消费技术体系不配套和适合机械化的根底条件建立滞后三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地方国务院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进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坚持较快开展。201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到达9.7亿千瓦,估计往年将打破10亿千瓦,较2012年同口径增长20%以上。农机科技创新获得积极停顿,农机配备构造不时优化,大马力、高效率、高功能和复式作业机具保有量疾速添加,我国波动地成为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和运用大国。2016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到达65.2%,比2012年进步8个百分点,估计往年将超越66%。小麦消费根本完成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消费机械化率超越80%,甘蔗、棉花、油菜等单薄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有了打破性停顿,我国农业消费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2016年全国农机户和农机效劳组织总数到达4200多万个。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农机效劳形式不时创新,促进了小农户与机械化大消费的对接,推进了多种方式的农业过度规模运营。
但是,与古代农业开展新需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开展不均衡、不充沛的成绩还比拟突出。李伟国指出,开展不均衡次要表现为“三高三低”:从作物上看,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程度较低;从区域上看,南方平原地域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北方丘陵山区的机械化程度较低;从产业上看,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菜茶、设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开展不充沛表现为“三多三少”:小马力、中低端机具多,大马力、高质量机具少;单项农机作业的技术多,集成配套的农机作业技术较少;小规模自用型农机户较多,大规模专业化农机效劳组织较少。开展不充沛的次要特征是作业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农机化的作用没有充沛发扬。
李伟国表示,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开展的短板次要有三个:一是农机配备无效供应缺乏。目前我国能消费的农机产品近4000种,仅为世界农机品种的一半,中高端产品不多,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牢靠性、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一些范畴特别是经济作物消费还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成绩。二是机械化消费技术体系不配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个零碎工程,受多方面制约,我国还存在农机和农艺交融不够等状况,种类选育、栽培制度、种养方式、产后加工与机械化消费的顺应性有待增强,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讨有待增强。三是适合机械化的根底条件建立滞后。我国许多中央特别是丘陵山区,田块比拟细碎,机耕路途缺乏,加上种植运营分散,招致“无机难用”和机具运用效率低。机具停放库棚设备缺乏,终年风吹日晒雨淋,影响了机具运用和寿命。农机“下田难”“寄存难”和“保养难”成绩比拟突出。
李伟国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创随着中国经济向消费型模式的转型, 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支付行业强劲的增长。新是引领开展的第一动力,是建立古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期新终点推进农业机械化,关键要靠创新来转变消费方式。经过农机化科技创新,放慢补齐配备技术短板,驱动农业机械化全程、片面、高质、高效开展。要以农机农艺结合、劣种良法配套、减产增效偏重、消费生态协调为根本要求,处理“有没有”与处理“好不好”偏重,主攻短板机具、高端配备与主攻技术集成、配套推行结合,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晋级提供无效的配备供应和技术支撑。(原标题:三个短板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开展)
(来源:农机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