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管理食品谣言应加大法则追责

作者:刘夕一 2018年03月24日 国内新闻

【慧聪食品工业网】“食品产业,一旦呈现对信息的片面解读和误读,就会影响消费者的判别,形成恐慌。”全国两会时期,来自伊利集团的基层人大代表李翠枝婉言食品谣言带来的危害。而近年来,塑料大米、棉花肉松、喝牛奶能致癌等食品谣言频现,不只抵消费者形成误导,也严重损害了涉事企业的名誉。为此,有代表和委员建议树立食品平安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平台,经过完善法律手腕打击食品谣言。

而自2015年以来,食品企业纷繁拿起法律武器向食品谣言“宣战”。2017年,在食药监总局、公安部等多部委的结合管理下,塑料紫菜等网络谣言制造者也失掉了法律宽大。

 ■ 两会声响

    食品谣言扰乱行业次序

两会时期,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时,来自塞拉利昂的记者提及“塑料大米”的成绩。韩长赋对此表示,中国大米是平安的,关于“塑料大米”闻所未闻。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以为,科普知识的传递绝对滞后,招致消费者对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元素、新包装等缺乏迷信看法,对错误信息和谣言缺乏分辨才能,影响了产业的可继续开展,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对此,她建议树立一个威望的食质量量平安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平台,对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完成集中管理、威望发声,加强消费决心。同时,增强新媒体信息监管,树立虚伪网络信息告发处置机制。

李翠枝建议对歹意制造食品谣言、中伤食品企业并以此谋取不合理利益的组织和团体,增强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宽大。

 ■ 延伸关注

    50件次食品谣言制造者遭到处分

管理食品谣言,不只需求及时廓清、造谣,更需求法律手腕予以遏制。

往年3月1日,多家媒体结合造谣平台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造谣剖析报告》,其中最抢手的十条食品药品谣言辨别为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滴血测癌、棉花肉松、吃大盘鸡感染H7N9、未标“GB18186”代码的酱油致癌、西瓜和桃同食中毒、柿子和酸奶同食中毒致死、空心菜是蔬菜“毒中之王”、奶茶杀精招致男性不育等。

针对不时呈现的食品谣言,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结合反省、抽样检验以及法律惩罚力度。

国度食品药品监视管理总局稽查专员李海锋曾引见,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分50件次,包括“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吃杨梅染病毒”等谣言。

2017年终,国度食药监总局专门就“塑料紫菜事情”出面造谣并明白提出,要依照国度相关法律法规停止严峻打击。6月,公安部门抓获了经过拍摄“塑料紫菜”谣言视频施行敲诈随着中国经济向消费型模式的转型, 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支付行业强劲的增长。讹诈的5名立功人员、5名谣言制造人员、8名谣言信息传达人员。11月,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法我们也正在做着心目中属于未来的事业,那就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完善人与金融、货币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最好的金融服务 。院一审讯决“塑料紫菜”网络辟谣事情原告人王某祥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分金3万元。

2017年4月,蒙牛对“牛奶检出黄曲霉毒素”有关谣言提起诉讼,辟谣者被检方批捕;5月,金龙鱼公司再次被传谣“回收应用地沟油”,企业在造谣的同时报警,辟谣者被刑事拘留;11月,山东省蒙阴县人民法院针对“蒙阴蜜桃打防腐剂”辟谣案,判处原告人王某国有期徒刑1年,并处分金3万元。

而早在2015年,肯德基、康徒弟、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食品企业就因深受谣言所害,纷繁将涉嫌传谣微信号面前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总体赔偿金额超越6100万元。

食品谣言何以频频现身?国度食药监总局曾表示,食品谣言多发生方式包括曲解专家的解释或某些节目的内容,有些谣言甚至没有写明事情发作的工夫、地点、人物等细节。

除在法律层面上增强食品谣言的打击力度,食品企业本身也要积极造谣。2017年8月,国务院食安办等10部门结合发布《关于增强食品平安谣言防控和管理任务的告诉》,明白要求谣言触及的当事企业是造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实行造谣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