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三农老兵陈锡文新角色:人大农业与乡村委主任委

作者:陈同东 2018年03月24日 国内新闻

  原标题:“三农”老兵陈锡文的新角色  

  3月19日,中农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原常委陈锡文被任命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乡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68岁的陈锡文又有了新角色,这位中农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原常委将履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乡村委员会(下称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3月1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经过了这一任命。

  在深化变革背景下,本届人大立法修法义务繁重,三农范畴尤为突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来的五年的立法方案中,就包括耕地占用税法、乡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正。

  生于1950年的陈锡文,自18岁起至今的50年来不断在三农范畴任务,后成为中疆土地变革和乡村经济范畴最次要专家及决策制定者。此番前往全国人大农委履职,必将对将来三农立法发生重要影响。在往年两会时期,陈锡文曾建议制定乡村个人经济组织法。

  1968年,陈锡文下乡到黑龙江消费建立兵团,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在校时期,他开端参与中国乡村开展成绩研讨组的调查研讨活动。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社会迷信院农业经济研讨所任务,1985年调入国务院乡村研讨零碎,先后担任国务院乡村开展研讨中心所长、国务院开展研讨中心乡村经济研讨部部长、国务院开展研讨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2003年,陈锡文出任地方财经指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地方乡村任务指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并于2010年1月出任地方乡村任务指导小组副组长,直至2016年转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往年3月18日,他中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锡文关于乡村经济向有深化研讨,凭仗1984年与人合著的《乡村经济变革的零碎调查》、1986年与人合著的《国民经济、新生长阶段与乡村开展》、1988年掌管并执笔完成的《乡村经济变革的中期大纲》,曾前后三次取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迷信奖。

  在深化研讨乡村成绩的同时,陈锡文不断被外界以为是中疆土地与乡村政策决策的主导者、智囊。他的中心观念包括,落实党对乡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波动并“持久不变”的承诺,并尽快落实到法律和制度上,坚持实行土地用处控制,从而实在维护耕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作为农民利益的悍卫者,陈锡文关于诸如对城市人口能否能购置乡村宅基地等成绩观念鲜明:“非农民就基本不应该想可不可以买,这是非分之想”;对很多中央推行的“城镇建立用地添加与乡村建立用地增加相挂钩试点”“农民集中寓居”等,都给予了否认,以为其意图多在于扩展城市建立用地的规模,在国度同意的耕地占用目标外,追求更多的建立用地的目标。

  去年年底,陈锡文曾泄漏出目前正在推进的“三块地”变革试点停顿:征地制度变革难度大,近期难以拿出变革效果,但是宅基地和个人运营性建立用地入市会拿出变革效果。

  此次陈锡文前去任职的全国人大农委是全国人大的10个专门委员会之一,其职责是承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指导,研讨、审议和拟订三农范畴各项议案,以及相关的法律起草,同时对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有关行政法规、决议和命令停止合法性审议,行使立法监视权。

  2017年11月29日,事先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陈锡文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宣布宗旨演讲,他表示,乡村复兴是关系中国片面开展,并最终建成古代化强国的大事。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想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复兴战略成绩,谈谈本人的看法。

  大家都晓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服务业不再局限于规模效益,加强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成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革,为传统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天地。新驱动开展战略、乡村复兴战略、区域协调开展战略、可继续开展战略、军民交融开展战略。其它六大战略以前多多少少都有提及,但是乡村复兴战略是第一次提出,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新型城镇化战略反而要提乡村复兴战略?我想这是党地方精确掌握了中国国情和开展阶段所作出的判别。

  已经有这样一些谈论,以为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世界各国乡村都是注定要衰落的,为乡村衰落而担忧是庸人自扰,觉得这是一个必定规律。但这里有两个成绩要提出来讨论。

  第一,从世界上曾经完成了古代化的国度来看,未见得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农业人口增加,就一定意味着乡村必定衰落。我们到经济兴旺的国度调查会发现,虽然他们的农业比重很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很少,但是乡村依然是一派祥和安定的现象。这标明农业在古代社会中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增加,不一定意味着乡村注定要衰落。

#p#分页标题#e#

  第二,在曾经完成了古代化的国度中,人口上亿的其实只要两个国度,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美国有3亿多人,还不到中国人口的零头,日本只要1.2亿多,只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9%。所以他们国度的开展规律不见得跟中国这样一团体口大国相反。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离古代化还有相当的间隔。

  十亿以上人口的国度在古代化建立中城乡构造的变迁、城乡居民的散布究竟有什么规律,世界上还没有现成经历可以参考。对中国来说,在完成古代化的进程中,农业乡村农民究竟会发作什么变化?中国完成古代化当前,城乡格式和城乡居民的散布是什么场面?这都需求我们本人去探究。正是由于这样,地方才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白提出了关于乡村复兴的战略。

  在我看来,乡村复兴的确是一个关系中国片面开展,并关系最终建成古代化强国的大事。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施行乡村复兴战略这局部文字并不长,有400多个字,一共八九句话,但是内容十分丰厚。乡村复兴战略跟地方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规划,也就是与经济、政治、文明、社会、生态五方面的片面建立是严密地联络在一同,而不只仅是关于农业的消费和农民的生活,还触及到更多内容。从乡村要复兴这个角度看,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将来农业乡村和整个国度开展进程中必需抓好的一些严重成绩。我谈一下我团体的看法。

  第一,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复兴战略表述可以看出,我党一向强调要坚持的一些严重准绳成绩,这次有了更坚决的表述。

  比方,首先提出了“三农”成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性成绩,因而一直要把处理好“三农”成绩作为全党任务的重中之重。这个话并不是新话,但是如今讲,有它的特殊意义。由于如今中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曾经降到只要8.5%左右,乡村常住人口按去年的统计曾经减到42.6%,还不到5.9亿人。正由于这样,能够会发生这样一种看法,由于农业比重的降低,乡村人口的增加,农业的重要性、“三农”成绩的重要性能否也会随之降低?但地方依然提出要坚持把处理好“三农”成绩作为全党任务的重中之重,十分明白地针对着在四化同步开展的进程中农业还是一条短腿,在片面小康社会的建立中乡村还是一块短板的突出成绩。

  就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那样,我们如今最突出的成绩还是开展的不均衡和不充沛,而这种不均衡和不充沛最突出的表现在乡村。因而在完成古代化强国的目的进程中,一直坚持把处理好“三农”成绩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十九大报告还明白提出了要稳固和完善乡村根本运营制度。乡村根本运营制度的全称是以家庭承包运营为根底、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营体制。我团体以为,这是变革开放四十年来乡村变革获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效果,充沛表现了广阔农民的智慧和才能。关于乡村根本运营制度,过来三十多年来地方的文件中已经有过不同的表述,已经讲过要波动和坚持,也已经讲过要坚持和完善,这次十九大的报告则提出稳固和完善,进一步强调了党地方关于坚持实行乡村根本运营制度的决计。

  虽然乡村实里手庭承包运营制度曾经有30多年工夫了,但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白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伸三十年。我最近到各地乡村去调研,农民对这个决议是十分反对的。

  总书记在不同的场所已经屡次讲到,坚持和完善乡村根本运营制度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着实真实在的内容。他之前就曾经明白表示,乡村根本运营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必需坚持和完善四个根本要点。

  第一,必需坚持乡村土地的个人一切制,由于只要乡村土地是个人一切制,才存在家庭去承包个人的土地以实里手庭运营这种方式。假如乡村的土地个人一切制不存在了,家庭承包运营也必定就不存在了。

  第二,乡村个人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家庭,是承包本个人土地的法定主体,其他任何组织和团体都不能替代农民成为乡村个人土地的承包主体。我们的《物权法》规则得十分清楚,乡村个人经济组织的不动产和动产都属于本个人成员个人一切,农民之所以能成为承包个人土地的法定主体,由于他是本个人土地的主人。不是本个人的成员可不可以运营乡村的土地?当然可以,在三权分置的条件下租赁土地、流转土地的运营权。

#p#分页标题#e#

  第三,总书记特别强调农民家庭承包土地之后可以本人运营,也可以流转给别的运营主体运营,土地运营权流转关于开展古代农业、进步农业效率显然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农民承包的土地流不流转,流转给谁,怎样流转,一切都应该由农民决议,而不能由行政机关强行推进。

  第四,土地运营权流转正在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景象,但是运营权无论如何流转,土地的承包权依然属于原有的承包者,这一点不能改动。

  稳固和完善乡村根本运营制度,正像总书记讲的那样,它有着丰厚的政策外延。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是1984年地方一号文件提出的,到1993年地方觉得到第一轮承包曾经快要到期,所以1993年地方十一号文件中又提出这轮承包到期之后土地承包期再延伸30年不变,这样合起来就是45年工夫。到明年乡村变革40年了,很多农民都在关注第二轮承包到期之后怎样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要波动乡村土地承包关系并持久不变,那个时分大家就不断在关注持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久不变是什么含义?有没有期限?有期限的话多长工夫?从哪一天开端算起?这几个成绩在十九大报告中都曾经明白答复了,到第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伸30年。总书记对这个成绩做了十分精辟的解释,他说之所以如今提出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伸30年,由于这个工夫和我们完成强国目的的工夫节点相契合。

  有些中央还有七、八年第二轮承包就到期了,还有些中央会长一些,到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加上30年,大约是在本世纪中叶的2050年当前,所以总书记说再延伸30年这个工夫节点和我们完成强国目的的工夫节点是契合的。他说等我们建成古代化强国后可以再研讨施行新的乡村土地制度。同时,他还强调我们党的乡村土地政策是波动的。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白要确保国度粮食平安。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本人手中,这不是新话,但针对以后的情势它有十分深入的新含义。

  中国的粮食曾经从2004年到2015年完成延续12年的增长,去年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依然是历史上第二个程度最高的年分。往年的粮食产量估量与去年不相上下。正是由于继续的歉收丰产,也容易发生这样的观念,以为我们的粮食曾经不成成绩了,粮食成绩没有必要再这么注重了。但是回忆我们变革开放将近40年的历程,我们已经阅历过几次粮食消费的大起大落。一旦粮食产量滑坡想要再拉下去,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中国的粮食滑坡容易爬坡难,我们要防止粮食消费呈现大的动摇,影响国度粮食平安,影响整个国度经济社会的平安。

  这样看来,十九大报告对我们过来一向强调的严重根本准绳成绩都是再次重申,表达了愈加坚决的志愿。

  第二,对以后正在推进的乡村变革和开展,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愈加明白愈加精准的指点。那么,既然提出了乡村复兴战略,什么叫乡村复兴,怎样才干做到乡村复兴?十九大报告给了十分明白的指点,这有几个方面可以表现。

  一是农业究竟放在什么地位,乡村究竟放在什么地位,这局部内容做了十分精确的指引,强调在今后的若干年中要坚持农业乡村优先开展。大家看到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优先开展的只要三处,第一处是讲农业乡村要优先开展,第二处是讲教育要优先开展,第三处是要坚持失业优先战略。农业乡村优先开展对我们今后若干年内完成古代化、建成古代化强国来讲,这个定位十分重要。

  二是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放慢完成农业乡村古代化。我们过来对农业古代化讲得比拟多,乡村古代化根本没有讲,提出农业乡村的古代化是对片面复兴乡村十分好的诠释。

  那么究竟如何复兴乡村?12年前,就是2005年,地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事先的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提出了五方面要求,消费开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次也提出了五方面要求,要求更高了。过来讲消费开展,这次讲产业兴隆,过来讲生活宽裕,这次讲生活富有,过来讲村容整洁,这次讲生态宜居,过来讲管理民主,这次讲管理无效,当然同时也提到了乡村文明这条依然要坚持下去。认仔细真地依照这个要求去做,乡村复兴就一定可以逐渐到达目的。

#p#分页标题#e#

  对乡村产权制度变革,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乡村产权制度变革,为什么要改?要到达什么目的?讲得十分清楚。为了保证农民的财富权益,为了壮大个人经济,这关于安康地推进乡村正在深化的产权制度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点意义。

  报告中片面阐述了下一步如何推进中国的农业古代化,触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构建古代农业产业体系、消费体系、运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维护制度,开展多种方式的过度规模运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特别是明白提出要使小农户和古代农业的开展无效衔接。

  据我所知,变革开放以来,在地方文件和党代会报告中,历来没用小农户这个概念。在我团体看来,地方十分清醒地看法到,在今后相当长的工夫内,一家一户运营的小农户在中国社会中将是一个临时存在的历史景象,短期内不能够把它完全消灭掉。

  建立中国的农业古代化,一方面要经过土地确权等方式,让承包了土地的农民关于流转自家的承包地愈加踏实愈加有决心,另一方面还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效劳为小农户提供古代化的农业技术配备的效劳。比方经过耕地托管、代耕、购置社会化效劳,让各种农业社会化效劳组织的古代技术配备能更好地效劳于小农户的消费,完成小农户和古代农业开展无机衔接。

  第三,十九大报告还明白指出了以后乡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并且明白提出了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根本思绪。报告关于以后乡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强调了两方面。一是关于农民的失业和增收,报告明白提出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交融开展,为农民添加更多的失业时机,为农民开辟失业空间。

  有些农民兄弟在问,过来强调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添加支出,最近几年更多的是在讲让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个成绩应该怎样看?实践上是由于时在变、势在变,每个阶段做法不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有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处理了少量的农民失业成绩,但到九十年代中期当前乡镇企业渐渐的退潮了,于是很快又衰亡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大家又觉得到新进城的民工数量在降低。下一步应该更努力地为农民发明第三失业空间。

  把农民的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失业空间,但仅仅靠这些土地处理不了农民失业,因而要让农民到城镇到非农产业去失业,这是他们的第二失业空间,但如今看仅仅靠第一第二失业空间还不够,还要开拓农民的第三失业空间。就像地方讲的那样,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交融开展,开展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发明更多的失业时机。这几年乡村开展的网购、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生等,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失业时机,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二是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乡村的基层根底任务,次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乡村的社会管理,这次文件强调乡村社会管理要突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在乡村不只要充沛发扬村民的自治功用,而且要增强法治和德治的作用。第二,强调要培育培养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三农”任务队伍,这在以后乡村人口构造发作深入变化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复兴战略的施行,会使我国农业、乡村、农民都发作深入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完成古代化强国目的的征程中有着愈加坚实的来自农业乡村和农民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