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机械工业网】离欧盟出台初裁后果还有15个月工夫,政府间的继续商量似乎让情势有所紧张。眼下关于国际光伏企业来说,实真实在的压力或许还是市场需求继续萎缩下如何消化后期过剩的产能。据测算,若以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来权衡,仅中国的产能就超出全球全年新增市场容量。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暂时难有较大扩容,国际企业开端酝酿到海内直接投资设厂,以便尽能够躲避“双反”带来的影响,将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内市场来消化。而光伏设备商进军光伏电站开发,在维持制造业产品保本微利的同时,与电站开发商抢夺利润率绝对较高的下游产业链。
消化过剩产能压力激增
近日,商务部通报称,与德、法等国就对华反倾销的商量已获得成效,各方均表示将持续经过协商处理争端。一工夫,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压力似乎加重不少,让国际众多光伏企业松了一口吻。
关于目前中国光伏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有一组数字被业界重复提及:截至2011年底,中国拥有全球六成以上制造业产能。而这一产能远超出2011年全球新增装机市场规模。
产能过剩在现阶段的直观反映,是压在企业头上的巨量库存。据报道,目前包括无锡尚德和天合光能在内的中国光伏前三大巨头算计持有5千兆瓦库存,占全球年需求量的六分之一。如按第二季度每一太阳能电池板均匀87美分的售价,这些库存价值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
“假如不采取措施及时消化过剩产能,由此带来的产品价钱进一步下跌将临时拖累企业绩。如此恶性循环,恐怕等不到欧盟对华反倾销初裁后果,国际光伏企业就能够已全军覆没。”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
赴海内直接设厂
市场察看人士进一步剖析指出,假如反倾销最终成行,国际光伏行业在一年内至多需封闭掉45%产能,转移10%产能去海内,市场才干恢复均衡。
封闭产能已成为企业的无法之选。行业老大无锡尚德近日就宣布将封闭1/4产能。此外,不愿坐以待毙的企业趋向选择到海内直接设厂,转移局部产能到海内。毕竟国际市场份额不到5%,80%的欧美市场份额谁都不情愿随便保持。
据理解,无锡尚德早在2010年就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造了工厂,目前的产能在50兆瓦左右。同为第一梯队的阿特斯目前在北美地域的工厂产能为200兆瓦,往年底方案将提升到400兆瓦。
直接海内设厂的代价是消费本钱添加,这也是目前产品毛利率均匀仅为5%左右的光伏企业最头疼的事。李宗炜对此表示,海内直接设厂估计将给企业带来每瓦0.4元到0.5元人民币的本钱上升(不思索从中节省的0.16元/瓦的运费、保险费本钱)。
开发下游电站优势凸显
据理解,目前国际众多光伏制造企业到海内设厂的动身点多集中于单纯从事光伏电池组件的销售,但习气于停止差别化竞争的英利来说,其有更进一步的考量。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光伏制造业的毛利率维持在5%左右,假如将来产品价钱进一步下跌,制造业将临时维持微利形态。但制造业毛利率的紧缩带来的是下游电站设计、建造的利润率程度的上升。加之目前各国关于光伏发电的电价补贴维持波动的程度,电站开发的优势便集中凸显出来。
目前英利就“一站式”效劳形式构成了一整套融资零碎模型、发电收益率模型。到年底前,英利将会把这种一站式形式推行到德国、意大利、希腊。将来会推行到新加坡,由新加坡辐射整个西北亚。“一站式”形式中心目的就在于经过电站开发,拉动本身制造业产品订单增长,同时经过产业链控制促使利润率在各环节之间合理分配。
关于外界普遍担忧的制造业企业在资金链普遍紧张状况下进军下游电站,李宗炜表示,英利的这一形式已失掉国际政策性银行的认可,毕竟有良好的收益率保证,银行融资的风险可控。据理解,目前国开行对英利全年的信贷支持规模维持在10亿元到20亿元,以支持其探究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