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新闻联播

春耕用上高科技,农民摆脱“一腿泥”

作者:刘书东 2018年03月23日 新闻联播

  原标题:春耕用上高科技,农民摆脱“一腿泥”

  惊蛰一过,春耕始忙。在洞庭湖滨的一座恒温恒湿厂房内,一粒粒稻种正冒出小小的嫩芽,焕发着勃勃活力。从最后的浸种催芽环节开端,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正在改动。

  记者理解到,随着物联网、大型插秧机、“无机枕”种植等一大大多数人都曾因不佳的交通状况而迟过到、叫过苦。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全面提升,但在此过程中,交通的发展却没跟得上前进的步幅,各类交通难题让交管部门伤透脑筋,如何利用AI来解决相关难题已成当务之急。批高科技我国这片创新热土正在发生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和新型种植技术的推行运用,传统的春耕方式悄然发作变化,省时省力、自动化、智能化正成为新潮流。

  “娇贵”栽培,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春耕时节,洞庭湖平原上一片繁忙现象。“过来是本人浸种催芽,把种子装在编织袋里,在水塘里浸泡一天后,再到室内保温催芽,操作繁琐、消耗工夫长不说,而且本钱较高、成活率绝对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奎星村村民说,如今有了专门农业科技公司担任催芽,不只省时省力、成活率高,而且本钱也低。

  担任浸种催芽的湖南中亿古代农业公司就在村子里,装备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厂房,配有专业技术人员,从制种到催芽到育秧,都可以提供一条龙效劳。

  新型种植技术的使用,改动了传统落后的消费方式,也让农民腰包富起来。

  在陕西杨凌农民马新世的大棚里,10来厘米高的西瓜苗正在茁壮生长,绿油油的煞是美观。

  与其他瓜田不同的是,很多朋友说,共享纸巾机是一个广告机,但我们不是这样定义它,我们定义它是一个互联网跟物联网结合的终端机,从线下吸入流量,重新回到线上,以共享纸巾项目作为流量入口,打造全国物联网社交共享大平台。这里的瓜种并没有播在地里,而是着床在地上的“无机枕”里。“无机枕”外形像枕头,外面填装的是由多种生态肥料配比而成的土壤。“‘无机枕’不但包括有能满足作物生长的所需养分,而且经过物理隔离,根绝了农药残留。”“无机枕”的创造人马新世说。

  “这种长200米、宽20米、高七八米的大棚可以放‘无机枕’5200个,一个枕两棵瓜苗,可以结瓜20斤。”马新世说,除掉每枕5元的本钱和人工费用,一个大棚多的时分支出在50万元左右,两年就可以发出大棚投资。

  智能耕作,打破时空限制

  看到福州郊区下雨,正在送货的王永源不慌不忙翻开手机APP,看到远在闽清县的自家农场里降雨量到达了44毫米,翻开农场的摄像头,指点家人挖沟、排水。“原来每天至多往地里跑三趟,刮风下雨更不敢分开,如今出远门也不怕。”王永源说。

  王永源是福建省闽清县白中源凤家庭农场担任人,他手机里显示的农场信息来自外地农业局支持的物联网项目:每块地里都装置有感应器,接纳器,可以实时监测农场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状况等信息,还可以依据需求近程操控遮阳板和浇灌设备。

  “这套零碎还可以记载下全年的数据,到了年末,我们可以剖析气候变化、施肥施药节点和产量的关系,有利于改良种植技术,完成精准农业。”王永源说,信息化有助于完成“藏粮于技”,将是中国农业将来开展的方向。

  物联网技术正在发力,智能化、定制化和新农机描画出我国将来春耕新图景。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届西部(杨凌)农资苗木买卖会上,陕西农康农业机械配备制造无限公司展出的新型迁延机惹起关注。记者看到,展出的9种迁延机与往罕见到的并不太一样,不同的迁延机适用于不同的耕种地域,迁延机后部装置上不同的耕地设备具有不同的功用,可完成开沟、旋耕、齐垄等多个功用。

  “小的迁延机可以钻进大棚任务,大的迁延机公用于大型农田。”陕西农康农业机械配备制造无限公司的郝涛说,他们还研收回了无人驾驶的迁延机,顺应特大型农田,极大地节省了人力。

  机器换人,种地不再“一身泥”

  “过来,1团体1天只能插秧1亩地,家里要有几十亩地就忙不过去。如今有了它,1天1团体可插秧15亩,顶过来15团体。”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村种粮大户雷炳华指着身旁约一人高的插秧机,快乐地说。2014年起,雷炳华陆续置办了4台大型插秧机,2017年完成种植面积到达2700亩。有了规模化的支撑,雷炳华还延伸了产业链,创建了“武夷生态园黄坑大米”品牌,凭仗绿色无净化的优势卖出了好价钱。

  福建省南平市农机总站培训推行科科长余世有引见,南平市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土地分散,许多山垅田只能依托人工插秧。但近年来随着土地不时流转集中,机器插秧渐渐成为闽北山区农业的一道新景色。

  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在省时省力的同时,也大大改动了过来农民种田“一身泥巴一脸脏”的抽象。在平原地域,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完成,耕种者甚至可以穿着皮鞋种田。

  在位于南洞庭湖的湖南省沅江市,种粮大户周波正在谋划早稻消费的各项事宜。“以前用牛耕地,一天顶多耕5亩,如今用旋耕机,一天可以耕60亩。”他说,从育秧、耕田、插秧、打农药、收割到烘干,可完成全程机械化。

  “有了新科技的帮助,农民种地越来越省事。去年我们新推行了插秧、施肥同步的一体化插秧机,可以节省一道人工;不少农民运用了植保无人飞行器,只需事后设置好,无人机就可以自动喷洒农药。”余世有说。(记者 张春保 张斌 林超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