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羲皇故里”两代斫琴师:改制古琴传千年古音

作者:金熙 2018年03月22日 热点话题

  中新社兰州3月21日电 题:“羲皇故里”两代斫琴师:改制古琴传千年古音

  作者 徐雪 李亚龙 艾庆龙

  70岁的熊尚德已满头银发,他拿起一把手制的伏羲古琴,黑色的琴身上带有暗白色花纹,温润如玉,抚弦听之,音沉苍古。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时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陈旧的拨奏弦鸣乐器,相传为人祖伏羲所创。2003年11月,古琴艺术被列出世界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熊尚德斫琴的手艺为人称道,他自幼受父亲影响,学习刻字、木雕等技艺。“事先父亲还珍藏有绘于宣纸上的‘伏羲式’和‘仲尼式’古琴图。”由此结缘,他开端四处求学,研究手工斫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不时有人登门请熊尚德修琴,他也在此间留意这些古琴的结构,逐步发现以前的琴没有一致的尺寸和规范,琴腹腔的厚度、长度、龙池凤沼、纳音等均深浅不一。

  重复探索后,熊尚德对因循几千年的古琴大胆停止改进,次要针对古琴制造办法原始、挂弦落后、雁足拴弦繁琐、琴轸调弦不易、操缦费时费力(上弦调音称之为操缦)、琴身易晃动等缺乏。经过改进后的古琴不只保存了传统的样式与古朴音色,而且愈加易于弹奏,方便调弦,大小节省了工夫和精神。

  1998年,熊尚德的改进技术被中国官方授予专利权,而经他改进的古琴被行内人士命名为“熊氏”古琴。

  如今,随着时代提高和传统文明多元开展,曾仅仅盛行于专业人士圈内的古琴日渐被群众所承受,千年的琴瑟之音也重新“回归”,外地古琴社经常坐满了学员。熊尚德的儿子张涛成为“熊氏琴坊”的承继人,斫琴已十余载。

  凭仗着年老人的一股子冲劲,张涛也渐渐探索总结出本人的一套“创新法”,这让熊尚德感到欣喜。

  “制造古琴除手工相当冗杂,漆也非常关键,真正的一把古琴必需用大漆。”张涛说,大漆油过的古琴琴面耐腐蚀、耐低温、抗磨性强,而且环保无毒,扑灭的香烟放置在琴面上,一支香烟熄灭完了,琴面也毫发无损。

  张涛遵照父亲“制琴根绝各种化学漆”的家训,因循古法采用中国传统的大漆,用鹿角霜、八宝灰打底、麻布敷琴,并且吸收天水雕漆的髹漆技艺,由此制造的古琴漆面更温润透亮,大气美观。

  “‘冷乐器’的古琴迎来了‘热捧期’。”甘肃省著名古琴演奏者胡宝琴说,古琴曾面临无人问津的为难地步,现今古琴日益遭到关注。近几年,她教授的先生已有近二百多人。目前,古琴正从多数人的庸俗乐器向社会群众化转变,古琴能给人带来安定的心境。在当下,社会节拍不时放慢,生活压力加大,人们不时会意态焦躁,也就有更多人情愿“回归”到古琴中来。

  关于中国经典古乐器日渐被接纳,张涛以为,古人传播下的绝技仍需后代不时探寻传承,他正寻思下一步的“创新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