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候新作为)安徽“千年药都”从“看颜值”晋级到“规范论”
中新社合肥3月21日电 题:安徽“千年药都”从“看颜值”晋级到“规范论”
中新社记者 吴兰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晚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文学家刘开的这首诗写出安徽省亳州市自古以来中药材种植业的盛景。
亳州市素有“千年药都”之称,是中国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其中药材专业市场年度购销额近300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同类药材市场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目前,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6万亩,构成了近千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仅亳白芍种植就掩盖全市近30个乡镇。据引见,白芍是常用大宗中药材,亳白芍产量约占中国白芍产量的85%。
“在亳州,没有你买不到的中药材!”39岁的药材商刘艳是亳州外地人,自幼就看父母种植、买卖药材,很自然地做起了药材生意。
她说:“来亳州买中药材的人越来越多,本国人来这里买药材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在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刘艳的摊位很小,小到只能摆八个样品盒,但是她家每天能有一两吨的出货量。
阳春三月,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蒋李新村的张万坤正在“国度亳白芍种植规范化示范区”从事田间管理的任务,此时的亳白芍才刚从地里冒出一点芽头。
示范区由外地企业联手打造,是集亳白芍的繁育、栽培、采收、加工于一体的国度级农业规范化示范区,目的辐射带动近万亩白芍基地停止规模化订单消费。经过示范消费亳白芍种类,总结规范化消费技术规程等,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得实惠。
张万坤引见,以前种我国这片创新热土正在发生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五亩地亳白芍只晓得有草就除,亩均支出不过四五千元。两年前,在示范区企业提供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及技术指点一条龙“规范化”的协助下,如今每年种植亳白芍可取得4万元左右的收益,本人打工又可以取得三万元左右的收益。
韩儒是一家种苗公司的董事长,他站在一小块板蓝根苗前引见,这块苗是由2016年搭乘长征七号卫星的种子所培育的。以前农民传统种植的板蓝根亩产仅150公斤,但如今经过规范化种植,亩产可达250公斤到300公斤。
据引见,过来农民种植没有“规范”,只重产量产值,传统考量药材全凭“眼看手摸”的“颜值论”:个头大的、长得美丽的就卖得好。如今一切制药企业都以“规范论”:一切靠迷信数听说话,只要到达各项指定含量的药材才是好药材。含量够的与含量不够的药材,差价很大,这就倒逼农民学习按规范化的形式去种植中药材。
据理解,亳州中药材,尤其是亳白芍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知名度,简单来说,创业有四步:一创意、二技术、三产品、四市场。对于停留在‘创意’阶段的团队,你们的难点不在于找钱,而在于找人。”结合自身微软背景及创业经验。规范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无效手腕。企业不只从种植源头就把好质量第一关,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消费期等规范都需严厉执行。
加工消费环节也严厉依照国度相关认证规范做,例如原料入库检测、消费进程中巡检……每个环节都合格才干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从普通种植农户、种子种苗公司到中药材饮片名企,“千年药都”的中药材市场已从传统的“颜值控”逐步晋级到古代“规范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