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四川青川发作地震 广元及甘肃文县等局部区域有

作者:王熙华 2018年03月18日 国内新闻

四川广元青川县18日发作4.4级地震,四川广元、甘肃文县等局部区域有震感,暂无人员伤亡及财富损失报告。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8日11时44分,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北纬32.3度、东经105.0度)发作4.4级地震,震源深度19公里。

据理解,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马公乡境内,5公里范围内均匀海拔约1565米。周边5公里内的村庄有李家院子、苦草湾、何家院、上石家、朝阳村、白岩里、庙子岭、杨家、水冲岩、院场梁;20公里范围有马公乡、石坝乡、房石镇、关庄镇、曲河乡、凉水镇、红光乡、茅坝乡、苏河乡、清溪镇。震中距青川县城39公里,剑阁48公里,平武48公里。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作3级以上地震共177次,最大地震是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间隔本次地震震中151公里。

地震发作后,四川省地震局、广元市以及外地防震减灾局等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顺序,并立刻对各乡镇、村、组展开震情核实。

目前,震区路途、通讯疏通,社会次序波动,暂无人员伤亡及财富损失报告,后续状况外地正在进一步核对中。

延伸阅读 “张衡一号”能为地震预告做什么?

“张衡一号”究竟能为地震预告做些什么?我们特约著名航天专家庞之浩先生为您解读。

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灾祸之一。据结合国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多万。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境边疆震散布广、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大海洋震活动最激烈、灾祸最严重的国度之一。材料显示,20世纪有1/3的陆上毁坏性地震发作在我国,死亡人数约60万,占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另外,地震预告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虽然研讨了一些办法,但目前都不太可行。

这次发射的“张衡一号”将尝试展开地震电磁信息剖析研讨,探究地震前后电离层呼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为地震观测研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将研讨地球零碎特别是电离层与其它相关圈层互相作用及其效应,向航空航天、导航通讯等相关范畴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数据使用效劳。

高高在上 全地利监测地震

目前,世界各国监测地震的次要手腕仍是空中台站观测。我国也已树立了掩盖全国的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先兆台网、数字强震台网和国度GPS观测网络等。

不过,用空中台站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受观测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陆地、平地和原始森林等地域建台比拟困难,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平均,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另外,现有的空中观测台站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搅扰。这些都会招致地震监测区域空白和观测材料缺乏。还有,用空中台站观测,存在全天候、全球性和静态性较差等后天缺乏,不利于地震预告和地震迷信研讨的进一步开展。

应用卫星停止对地观测可以克制空中台站观测的许多缺乏,由于它具有掩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静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以及全天候、全地利、周期短、效率高和静态性强等优点,可以从更大的尺度上进步对地震孕育发作规律的研讨和看法,补偿惯例空中地震监测手腕的缺乏。

例如,经过导航卫星可无效监测板块之间以及板内各块体之间的绝对运动和地壳应力场变化,监测地质构造随工夫的变化就能探究预告地震的能够性。用星载“甚长基线干预仪”,可准确地记载板块(沿数百公里基线)的挪动状况,精度达厘米级。

气候卫星曾充任先锋

理论和研讨都标明,在地震发作前,由于震区岩层大面积受力,使震中四周的岩层发生裂隙,二氧化碳、氢气、氮气和甲烷等气体从岩层的裂隙中释放出来。同时,地表电磁场的异常变化会轰击这些气体,从而释放出热量,发生热红外异常景象。

用气候卫星上的红外遥感器能失掉昼夜云和地表的红外辐射信息,把这些信息以图像方式表示就是红外云图。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地震任务者开端应用气候卫星获取的热红外数据停止地震预告实验研讨,并获得一些效果。

比方,2003年1月20日,1幅风云-1D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在墨西哥科利马州左近,图像颜色呈深白色,标明增温3℃左右,其左近1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也显示分明增温。第二天,在墨西哥科利马州太平洋沿岸发作里氏7.6级地震。

2003年5月21日,风云-1D气候卫星云图显示,在地中海地域有异常增温景象。果真两天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左近发作里氏5.4级地震。

#p#分页标题#e#

在2008年5月21日我国汶川大地震前,由于外地连日阴雨天,受云层的搅扰,卫星热红外辐射计探测不到云层下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高空大气的温度,所以无法做出临震前预告。有专家指出,假如事前有该地域延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能够会有预告。

理论和研讨证明,应用卫星热红外信息停止地震短临预告在预告强震方面有一定效果。

监测电磁预告地震成趋向

少量的观测现实显示,在少数大地震发作前,均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过少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景象。而这些电磁场的变化会最终反映在大气的电离层中,因而运用卫星监测电离层变化,可以为人们精确预告地震提供参考。

其实,早在热战时期,由于地下核实验发生的强震会惹起电磁异常,所以为了监测有关国度地下核实验的状况,苏联曾发射过多颗这种可监测电磁异常的卫星。后来,这种电磁监测卫星又逐步用于地震预告,转化成为专门的地震卫星。

1983年,有专家对1颗遥感卫星经过地震区域时的记载数据剖析后发现,震前和震后几非常钟至数小时内超低频电磁信号加强,这一效果极大推进了地震-电磁景象的研讨。1989年,日本和苏联卫星又观测到了28次5.2~6.1级地震前均有低频电磁辐射,呈现概率最大是在主震前l2~l4小时内。尔后,还有多颗卫星所获数据都标明,地震前后低频电磁信号都有分明的变化。因而,地震学家普遍以为,用卫星捕获电磁先兆有能够是地震短临预告最无效的手腕之一。

从2001年开端,俄罗斯、法国、欧航局等陆续发射了一些地震卫星,次要用于探测感应电场、感应磁场、根本磁场和高能粒子等电离层参数。

遭到运转周期、卫星功能等的影响,用1颗地震卫星观测只能获取无限的地震先兆信息。在一次较大地震发作前的一月工夫内,1颗卫星飞过地震震中上空的次数也就几次,而且继续工夫十分短,可以取得的观测数据十分少,仅凭这些数据来判别地震的工夫、空间和强度是十分困难的。假如能树立包括监测电磁、重力、热红外辐射等多种不同类型卫星组成的星座,则可满足地震预告要求。

“张衡一号”到达国际先进程度

“张衡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专业停止电离层电磁扰动监测的卫星,用于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体和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它的次要工程目的之一是:建立重点监测中国全境,并能获取全球电磁信息的实验卫星及其空中、使用零碎,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顺应性。同时搭载国际相关载荷,展开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剖析研讨。

该卫星采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西方红卫星无限公司自主研发的CAST2000平台停止设计,并有针对性地停止改良,发射质量约730千克,外形为1.4米×1.4米×1.4米的立方体,装载了6根伸展长度4米多的伸杆,采用单太阳电池翼及三轴对地波动姿势,设计寿命为5年。它装载了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电场探测仪、等离子体剖析仪、朗缪尔探针、全球导航卫星零碎掩星接纳机、三频信标机和高能粒子探测器8种迷信探测无效载荷,可完成在低地球轨道对空间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的监测。

“张衡一号”卫星运转于约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重访周期为5天,即卫星每5天在同一个工夫从同一个地位的上空飞过,观测区域可掩盖地球南北纬65°内的区域,重点观测区域掩盖我国海洋全境和海洋周边约1000公里区域以及全球两个次要地震带。

“张衡一号”发明了我国卫星研制范畴的多项初次,总体技术目标到达国际先进程度,局部技术目标到达国际抢先程度。

依照方案,“张衡一号”将布置6个月左右的在轨测试任务,检验和评价卫星数据质量,之后交付中国地震局停止运用。

虽然目前应用电磁监测实验卫星尚不能直接预测预告地震,如今它还次要是用于对地震先兆信息研讨,为将来树立地震监测预告体系停止后期技术储藏,但是随着在地震电磁耦合机理方面的打破、观测数据材料的积聚、对地震先兆信息特征和搅扰扫除办法研讨的深化以及其它信息如重力、红外、形变的综合,地震预测迷信研讨还将逐渐获得提高。

今后,我国还可以与国外的卫星协作,组成星座编队飞行,进步电磁监测的工夫分辨率。另外,“张衡一号”的02星正放慢推进立项,方案将于2020年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