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藏古盐田有新“耕”法
3月,地处藏东横断山脉腹地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渐渐回暖。47岁的斯朗曲措和几名村民在山坡上的一块“田地”中劳作。这块“田地”产出的不是普通农作物,而是盐。
“我小时分就看着村里的大人晒盐,长大当了盐户。”斯朗曲措说,盐田就像她的衣食父母,也像她的孩子。
“盐井古盐田曾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芒康县文广局局长任建全说,据史料记载,盐井地域在唐朝时期便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其食盐晒制技艺不断传播至今,并于2008年当选国度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
但是,在田中劳作也是一件苦差事,外地一些年老人有了更多职业选择后,便不愿在盐田中禁受风吹日晒。
“维护开展晒盐技艺需求新思绪。”任建全说。
去年,外地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对外地的盐田停止加固,修缮了防洪沟,并活期约请晒盐技艺传承人对盐户停止培训,还方案依托盐田打造外地的旅游产业,让盐户“变身”民宿老板,并开发含盐化装品等旅游留念品,添加盐的产品附加值。
“盐田支出来源当前会越来越多,我会把制盐的手艺传下去。”斯朗曲措说。(记者 王沁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