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Z博士的脑洞|机构变革:既是经济开辟史,也是市场顺应史

作者:马阳 2018年03月14日 国内新闻
明天(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经过国务院机构变革方案。政府机构设置是国度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局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地方推进片面深化变革的创新之举,更是新时代放慢推进国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才能古代化的簇新契机。
在中国,政府机构变革是行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关键环节,历来饱受社会关注和注重。
机构变革是一部精简史
此前,自1978年变革开放以来,政府相继展开了七轮机构变革。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在本世纪末以前要抓紧四件任务,头一件就是机构变革,“精简机构是一场反动”。
1982年机构变革束手无策,将副总理由13人减为2人,新设置国务委员10人,各部委副职大幅增加。国务院机构数量由100个减为61个,任务人员总编制缩减三分之一左右。各级政府任务部门及人员均相应增加。
1988年机构变革面临的成绩是,上次变革后,机构重新收缩,1986年底已超越70个,各地增设机构比地方更多。此次变革,国务院机构数量由72个调整为65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增加9700多人。
1993年,精简与收缩往复循环。1990年代初,国务院机构数量最多时高达86个。在条块体制下,中央政府体量也急剧收缩。1991年末,我国各级政府任务人员数量多达920万人,行政管理经费开支370多亿元,约为当年国度财政总收入的37%,担负很重。经变革,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减至59个,后又陆续减为40个。
1998年机构变革是历次机构变革中精简力度最大的一次。国务院组成部门进一步增添为29个,各部委内设或上司司局级机构共增加200多个,任务人员数量“腰斩”,由3.2万人减至1.6万人。省级政府部门机构增加五分之一,人员均匀精简47%。
2003年机构变革中,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办公厅除外)增加到28个。此次变革全体变革没有获得本质停顿,尤其是中央变革未深化展开,一些措施比拟外表。
2008年机构变革触及调整变化部门15个,正部级机构增加4个。除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27个。总数上变化并不大,但是停止了一些职能整合。
2013年3月停止的大部制变革,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为25个。
从机构变革的数据上看,这是一部不时“减量”的精简史。
机构变革是一部增效史
假如将机构变革史加以梳理,会发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其中关键。据此,可将机构变革分为三个阶段。
变革开放初期,方案经济的影响力依然宏大。机构职能不明晰,堆叠林立。政府机构数量众多、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加上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效劳等职能严重缺失,形成很多人“管”,“事”没法办的窘境,远难顺应变革开缩小环境和经济社会开展的客观需求。
这个时期的变革次要是精简机构人员、树立绩效评价机制、停止机构重组等。
1998年变革可以算是第二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变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经济体制发作变化,传统的“集约式”“控制型”管理思想、形式与新的市场经济及社会形状已然不相顺应,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并日趋锋利。1998年机构变革提出目的“要树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标准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度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树立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征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举撤销了电力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等10个方案经济意味浓厚的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这是转变政府职能变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2003年机构变革在原有根底上进一步重组政府机构,树立了银监会、国资委、食品消费平安监管局等更契合市场需求的相关机构。
第三个阶段始自2013年。中国已认识到要“放慢行政管理体制变革,建立效劳型政府”。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树立中国特征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的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中心,持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变革、完善制度机制、进步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变革”。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经过《国务院机构变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重点是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体制变革。
政府职能从“方案”转向“市场”,从“控制”转向“管理”,从“管辖”转向“效劳”。
从机构变革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部不时“增量”的效率史。
机构变革面前是一部经济开辟史
变革历来不是空穴来风,其面前,都是时代变化的大背景。
经济变革的第一个标志性事情,是1978年变革开放。
方案控制抓紧,价钱变革推进,根本建立投资增长迅速,通货收缩压力释放,经济大起大落。1984年地方提出“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经济增长15.3%。新成立的央行发布《信贷资金管理试行方法》,形成信誉收缩和货币发行失控,物价飞涨。1985年货币、信贷“双紧”,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滑。1987到1991年,物价低落与“双紧”带来的急剧下滑再次重演。
总体而言,此阶段仍处于充足时代,经济调控大目的都是避免经济过热、通货收缩。以行政手腕为主,难言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亦短少经济、法律等直接手腕。政策调整过于频繁,缺乏延续性和波动性。
第二个标志性事情,可说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北方讲话。
经济体制变革开端片面推进和深化,各地经济开展再次减速。1994年,商品批发价钱同比下跌21.7%,呈现了变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收缩。但1998年开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阅历了变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经济加速,物价负增长。2001年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全球化推进下,国民经济进入周期性上升期。2003年后,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创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昌盛工夫最长的记载。
此时,关于微观经济的调理曾经不再单纯依托行政手腕,货币政策运用更有应变性,各项政策间配合增强,深化了财政税收和相关体制变革。政策施行更注重波动性和分歧性。
2008年对全球而言都是一个标志性事情。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时机也带来了应战。4万亿方案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缓冲也带来了后遗症。经济从偏快向过热转变,自觉追求GDP增长、添加投资等,形成了投资过度、风险累积,也形成了房价高企、支出失衡。中央政府转型不到位,致使地方微观调控在中央政府这一环节无法顺利地传导。
微观调控遇到新成绩,新的变革又到来。
从工夫线上看,我国历次机构变革与经济转机亲密分歧,从经济变革落地到机构变革成行,多半需求5年左右的传导工夫。
从机构变革的背景上看,这是一部不时在变革中开辟的经济史。
机构变革根底是一部市场顺应史
假如将三者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到一条很分明的逻辑线条。
经济变化驱动政府职能变化,政府职能变化驱动政府机构变化。这种逻辑,在全球机构变革中都存在。
美国建国之初只设国务院、财政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生活的日趋成熟,芝麻信用高分和良好的个人征信记录,不仅可以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延伸你的财富,更能大大便利我们的生活。部和陆军部三个部,当前逐渐增设了各部,并设立了少量的独立机构。二战后构成大部制框架,阅历屡次机构重组,如将陆军部、海军部和空军部兼并为国防部等,内阁部门一直坚持在14—16个左右。2003年,美国新组建的疆土平安部,跨范畴22个联邦机构,成为一个超级大部。
英国二战后政府机构设置不时添加,1951年内阁部门达27个。80年代构成大部制框架后,内阁部门不断坚持在16个左右。机构整合以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范畴整合为主,如将国防部、陆军部、海军部和空军部兼并为国防部,后来向跨范畴整合开展,如1968年将卫生部与社会保证部兼并为卫生和社会部,1970年将贸易部与技术部兼并为贸易工业部,2001年将农业、渔业和食品部与环境、运输和地域部兼并,组成环境、食品和乡村事务部。
德国1949年设置13个部,60年代添加到18个,大多是同范畴的内阁部。70年代构成大部制的根本框架后,跨范畴整合呈增长趋向。
日本的内阁部门设置不像欧洲国度那样随政府换届常常变化。从1960年起,日本设有1府23省厅。2001年停止了一次严重机构重组,内阁部门增加为1府12省,许多职能单一的省厅被整合为跨范畴的大部。
澳大利亚1987年将28个部重组为18个部,确立了大部制框架,之后政府职能不时在变,但内阁部门数量一直没有变。
近几十年来,大部制已成为一种趋向。这并不是偶尔。
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扬着根底作用,政府职能次要是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而且古代政府事务联络严密,综合性强,大部制防止职能穿插、政出多门,协调更便当,责任更明白,让政府运转愈加顺畅高效,可更好顺应政府实行职能的需求。
机构变革看似“横空出生”、实则顺势而成
无论是不是大部制,机构变革不单单是为了精简机构,而是经济社会和政府机构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着多方面的动因。
机构变革是相当具象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变革。因而,其构成往往是理想构造性不谐和到了一定水平后,非为之不可的后果之一。在经济转机到机构变革的“时滞”时期,变革并非毫无动态,而是在形状上不时微调,在观念上不时履新,直至市场需求与旧形式的沟壑曾经愈来愈分明,而开展关于构造变革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市场、社会与公共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之间,在不时磨合中终能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机构变革便会看似“横空出生”、实则顺势而成。
目前,新阶段的变革曾经在路上。从历史规律看,可以从四个方面权衡变革。
这次机构变革是不是满足机构设置精简的要求?
依据本次方案,一些不顺应时代需求的部门将被撤并、整合。变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增加8个,副部级机构增加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
这次机构变革是不是满足机构功用高效的要求?
此次机构变革触及范围之广、调整水平之深,超出群众预期,充沛表现了不逃避权利和利益调整的特点。方案针对一些范畴党政机构堆叠、职责穿插、权责脱节成绩,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迷信、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成绩等,从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范畴动身,催促政府职能转变,为变革继续深化、攻坚克难提供体制支撑和保证。
这次机构变革是不是满足机构可以更好效劳优化市场配置的要求?
“完善公共效劳管理体制”是本轮机构变革的重点之一。方案前的《中共地方关于深化党和国度机构变革的决议》指出,健全公共效劳体系,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进城乡区域根本公共效劳制度一致。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任务重心从单纯注重本行业本零碎公同事业开展转向更多发明公道时机和公正环境,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乡村掩盖、向遥远地域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促进全社会受害时机和权益均等。现实上,《决议》针对“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变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其面前意图,同出一辙。
这次机构变革是不是满足经济开展创新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次要矛盾曾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需求和不均衡不充沛的开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严重政治判别,是契合我国社会开展历史阶段客观实践的真感性看法,为制定党和国度大政方针、久远战略提供了重要根据。十九大报告还作出新时代中国特征社会主义开展的战略布置,即到2020年,片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根本完成社会主义古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贫弱民主文明调和美丽的社会主义古代化强国。中国的经济开展,又遇到新的转机点。因而,相应的机构变革必需推进,深化党和国度机构变革是完成“两个一百年”斗争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古代化国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定要求。
后记
要从基本上处理开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成绩,稳固和开展已获得的变革效果,必需将变革深化到机构层面。这个变革不是外表的变革,而是深度的变革;这个变革不是部分的,而是全局性的,是片面的变革。可以说,要处理深层次的矛盾,片面深化变革是殊途同归。
以后的政府机构变革任务,只是拉开了尾声。四十年的变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开展和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构造性成绩。当“次要矛盾转变”这个重要结论呈现,新一轮经济变革曾经到来,在此情势下,机构变革是应对经济情势变化所必需做出的改动,是中国针对本身开展阶段和特点所作出的变革,是果。
与此同时,中国曾经接近世界舞台的地方,而本身高速开展的进程中,积聚了相当多的经历和经验,希望在新时代,在全球处于构造性变革和转型的窘境之时,积极求变,追求打破,争取共赢。在此背景下,机构变革是中国深化变革、深化转型的抓手和根底,是因。
市场、社会、政府职能,在这样互相推进、促进下互相效劳,在理顺各方权责关系的根底上环环相扣,良性循环,正是此次机构变革所追求的。变革永远在路上。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磅礴旧事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