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热点话题

男子从农家妇生长为女强者 7年替亡夫还清120万欠债

作者:金俊 2018年03月12日 热点话题

  从农家妇生长为女强者 7年替亡夫还清120万欠债

  去年王喜云再婚,她的“嫁妆”是奉养公公、帮前夫的儿子成家和一同还债 本着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倡所有人共同协作,编写一部完整而完善的百科全书,让知识在一定的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下得以不断组合和拓展。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王喜云一刻也闲不住,干起活来是把好手。

  往年39岁的王喜云,是河南林州人。23岁那年,她遇到了同乡韩志林,事先韩志林还带着一个5岁的儿子,随后两人结婚。2010年11月,韩志林遭遇车祸不幸离世,王喜云在整理遗物时发现,韩志林各项欠款共120多万元。在宏大的债权面前,王喜云没有逃避,并承诺一定还清丈夫生前欠下的每一笔债。她把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和一些不常用的工程设备变卖折现,用于结清工人工资和归还70多万元的债权。随后,她从头学起,开端承包工程。赚来的每一分钱,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其他的全部用来还债。去年1月,王喜云与阳泉的王先生喜结连理,她的“嫁妆”是共同奉养公公、帮前夫的儿子成家和与她一同还债。去年年底,经过7年的努力,王喜云把120万元欠债全部还清。

  A “只需有我在,债必需要还!”

  2月15日,大年三十晚。王喜云一家围坐在一同,看春晚、吃年夜饭。窗外闪烁的各颜色灯,桌上热火朝天的饺子,家人脸上的愁容,这些都让王喜云冲动不已,她端起酒杯,和家里的每团体碰杯:“这是还完债当前过的第一个春节,我很幸福!感激你们!当前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王喜云所说的还债,还得从她23岁那年说起。彼时,她遇到了比本人大5岁的韩志林,两人一见钟情,事先韩志林还带着一个5岁的儿子。全然不顾家人的支持,王喜云与韩志林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王喜云把这个儿子当成本人的亲骨肉,使这个曾得到母爱的孩子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欢笑。

  2006年,韩志林到阳泉承包工程,王喜云在家照顾公公和儿子,努力当好“贤内助”。随着女儿的出生,儿女双全、丈夫心疼、老人安康的日子,让王喜云觉得很幸福。

  2010年11月6日,是王喜云终身中最黑暗的一天。当日回河南老家省亲祭祖的韩志林,因承包的工程遇到成绩,需尽快赶回阳泉。于是他辞别父亲、妻儿,匆匆开车往阳泉赶。

  11点半,韩志林打电话报安全,王喜云还叮嘱他一定要留意平安。但是几个小时后,王喜云接到了丈夫突发车祸送医不治的凶讯。那一刻,她眼前一黑,悲伤过度晕了过来。

  硬撑着处置完丈夫的后事没几天,一位姓李的老板找到王喜云,递给她一张签有韩志林名字的40万元欠条,王喜云登时傻了眼。在整理丈夫遗物时,王喜云又翻出一个笔记本,发现除了欠李老板的40万元,下面还记载着其他欠款80万元。120万元欠款!怎样办?怎样还?王喜云愁得茶饭不思,一个月瘦了十几斤。

  即便是七尺男儿,面对120万元巨债,也不敢随便接受,可王喜云扛了上去:“后来我晓得这件预先,十分绝望。但再怎样绝望,也得扛下去。我们老家是‘修建之乡’,这种状况很多,人不在了,自动承当债权的确实不多,所谓人死账烂。但我从小就晓得,欠债还钱,理所当然。我和债主们说,这些债我认了,这是良知债!只需有我在,债必需要还!”

  王喜云说出这么“爷们”的话,债主们反而生出落井下石,有些债主念及同乡之情,甚至自动要求增加还款数额。“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一个家庭妇女能给我们结了工资吗?”给韩志林干活的工友谊绪呈现了动摇。擦干眼泪的王喜云对他们说:“我男人没了还有我,我不会跑,你们帮我把工程干完,欠你们的钱我一定还!”

  “不止一团体劝过我,你一个弱男子,就是不还钱,他人也不会拿你怎样样。还有一些人说我傻,本人过得紧巴巴的,也要勒紧裤腰带还钱。我觉得做人要有良知,讲诚信。债主们没逼着我还债,我曾经十分感激他们了,毕竟谁挣钱都不容易!”王喜云说。

  B 承继“夫业”揽工程,从牙缝里挤钱还债

  韩志林一走,撂下了不少“半拉子”工程,这让以前没有插手过丈夫任务的王喜云,不知从何下手。王喜云便找韩志林的好冤家一点点打听,一个个中央跑去收尾款。

  2011年终,王喜云把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和一些不常用的工程设备变卖折现,加上之前收来的尾款,凑了70多万元。她用这些钱给工友们结了一半的工资,其他局部用来还债。她向工友们承诺,剩下的钱一年后结清。

  诺言好许,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为了尽快还债,王喜云决议承继“夫业”,承揽工程。由于之前历来没接触过,她只能买来专业书籍恶补,并向工地上的老工人谦虚讨教。

  为了节省开支,王喜云凡事都亲力亲为:给老客户一个个打电话、访问,骑着电动车一团体谈业务,领着一帮工人在工地上干活……靠着辛勤和汗水,她逐步摸出了一些门道。

  王喜云的固执和诚信也打动了不少韩志林生前的冤家和生意同伴,只需有合适王喜云干的工程,他们就自动联络她,王喜云每年都能接到两三个工程。2013年春节前,除了给工友发工资,王喜云还赚了1万元,她把钱还给了债主李老板。“我以为这笔债要黄了,基本没想到会收到还款。一个农家妇女能把事做到这份上,了不起!”拿到钱的李老板慨叹万千。

  据守“老实守信、质量第一”的准绳,王喜云把每一项工程都尽力做好。赚的钱除了维持家用,她都用于还债,本子上的欠款也在不时增加。“最多的时分,一个季度还过十万元。”王喜云说,7年过来了,不只生意步入了正轨,很多人对她也越来越信任。

  去年,王喜云陆续归还了18万元欠债,至此,王喜云用7年工夫,终于还清了前夫留下的120万元债权。最初一笔5万元还给了林州市的田先生。田先生说:“王喜云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在丈夫逝世后仍然认账,我觉得这样的女人了不起!我敬仰她!”

  实践上,这些年王喜云是怎样过去的,只要她本人心里最清楚:“我一个女人家,交房租,照顾一家老小,还得给孩子交学费,可以说是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还债。”而最让王喜云舒服的是宏大的肉体压力:“前夫逝世头两年最难熬,那会儿我常常梦到人家向我要债,我拼命跑。”

  王喜云老家一位乡指导这样评价她:“作为一名普通农家妇女,王喜云用安如磐石的举动通知我们,什么叫诚信!什么叫担当!”

  凭仗诚信和一股韧劲,王喜云也从一窍不通的农家妇女变成了独当一面的“女强者”。

  C 公公把她当亲闺女,持续跟着她过日子

  丈夫韩志林忽然离世,后来王喜云的公公每天以泪洗面。没成年的儿子更是哭着对爷爷说:“我妈还年老,她要是改嫁了,我们可咋过?”王喜云的一句话给爷孙俩吃了定心丸:“爹,我不走,我会给您养老送终,抚养儿子长大成人。”

  “出事当前,我觉得儿子长大了、成熟了。虽然他话不多,但我能觉得到,他很支持我还这些钱,他还说,当前有才能了,就协助我一同还。”王喜云慨叹道。

  王喜云所说的儿子,与她并无血缘关系,是韩志林与其前妻所生的孩子,但16年的朝夕相伴,将这两个本无血缘关系的人的命运紧紧联络在一同。7年来,王喜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家人,本人则节衣缩食。在她眼中,公公和儿子曾经逾越了血缘,是她挚爱的亲人。

  “公私心疼我,和我妈说过,让我趁年老再找一个。我说,我的‘嫁妆’就是共同奉养公公、帮前夫的儿子成家和与我一同还债!”有人给王喜云引见过对象,但他们一听王喜云的条件,都打了退堂鼓。

  2016年5月,王喜云看法了如今的丈夫王先生。2017年1月,二人喜结连理。“他对我很好,是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我的命挺好,遇到了这个老公,他无论是对老人还是对子女,都十分好。老人和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一同,其乐融融。”王喜云说。

  说起妻子,王先生不住赞赏:“我俩是同行,随着理解多起来,我被她的回到当下汹涌澎湃的AI浪潮,正如所有的企业都被互联网化一样,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将 AI 化。而这些互联网企业中,也包含CSDN。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IT社区,CSDN还有一个历史使命——为广大的互联网公司进行AI赋能。心肠仁慈、老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优点深深感动,走到了一同。她这些年受的苦让我疼爱,我要好好照顾她一辈子!”去年11月,王先生拿出本人辛劳积累的6万元钱,让王喜云还清了最初剩余的债权。如今,无债一身轻的王喜云过得很幸福。

  如今,王喜云78岁的公公持续跟着她过日子:“喜云就像是我的亲闺女,小王对我更好,亲儿子也不过如此!”“新的一年开端了,我们俩对当前的日子抱着很大的希望,第一位的是给儿子预备结婚的钱,第二位是单方的老人年龄大了,也要预备一些钱。”谈起一双儿女,王喜云话语里充溢了粉饰不住的幸福,“儿子往年21岁,暂时在林州打工,开端赚钱养家了。女儿往年14岁,还在上初中,学习很好。可以说是儿女争气,老人安康,家庭幸福,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本报记者 霍雪飞

  ○记者手记

  2013年3月和12月,本报辨别以 《妻承夫债扛起120万元欠款》和 《小道至简:给良知一个交待》为题,报道了王喜云的故事。往年3月10日,记者再次见到了她。4年多未见,王喜云的面容较之前两次采访时已大有改观,时常紧锁的眉头伸展了,绚烂的愁容重新回到了脸上。

  “7年过来了,欠债终于全部还完了!”见面的第一句话,王喜云这样说,随同的是她长长舒了一口吻。

  翻看王喜云的微信冤家圈,没有一句对生活的怨言,也没有她还完每笔债后的慨叹和照片,有的只是对生活的酷爱,对别人的感恩,一份默默还完120万元欠债的坚韧和执着。

  诺不轻许,许则为之。王喜云心中的小道至简,就是承当起丈夫生前欠下的这120万元巨额债权,就是尽到一个母亲和儿媳妇的责任,就是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这样才干对得起本人的良知,对得起逝去的前夫。

  正如2013年蓝本报报道她时总结的一段话:不推,不躲,不赖,纵然有千难万难,王喜云一肩承当,这正是 “虽千万人吾往矣”最好的一个注脚。也许王喜云并没认识到本人的承当意味着什么,但我们要说,这就是外行道,就是给良知一个交代。在她坚毅的目光里,我们将看到,阳光会重新照在她和家人的身上。祝福她今后的日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