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推进构成片面开放新格式推进商务事业高质量开展”记者会。会上,针对近期中美有所升温的贸易摩擦,商务部部长钟山明白表态称,中国不希望打贸易战,也不会自动发起贸易战,但是我们能应对任何应战。钟山婉言,中美贸易统计不断存在差别,中美贸易统计任务组提供的数据显示,过来几年中美贸易顺差被高估20%左右,全体来看,中美贸易不均衡是构造性的,中国在货物贸易上有顺差、美国在效劳贸易上有顺差。
中美口径差别“中美两国建交接近40年,双边经贸关系越来越严密,近40年间,两国贸易规模增长232倍,双向投资累计超越2300亿美元,这充沛阐明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协作潜力很大。”钟山表示,贸易竞争力从基本上说是产业竞争力,中美贸易不均衡,也与美方高技术对华出口控制有关,“有美国研讨机构发现,假如美国放宽对华出口控制,对华贸易逆差可增加35%左右;而中美开展阶段、产业构造、社会制度不同,两国在金融、电信、汽车、农产品(000061,股吧)等范畴的市场准入存在差别,单方也各有诉求”。
此外,在平安审查方面,中美对网络平安、知识产权等平安看法存在差别,这也对彼此贸易和投资发生了影响。
实践上,业界关于中美贸易顺差统计口径的争议已继续了数年。早在2012年,时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就曾婉言,现行贸易统计办法只合适于过来出口产品完全产自同一个国度的时代,而在消费全球化时代,这一统计办法的破绽直接招致了美中贸易逆差被夸张。依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去年中美贸易顺差为创纪录的2758亿美元,相较美国商务部统计的3752亿美元增加994亿美元。
商务部旧事发言人顶峰对此曾地下表示,世贸组织、经合开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专家都普遍以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剖析中美在双边贸易中的获益状况,更能片面客观地反映实践状况。“依据中国迷信院测算,2010-2013年,以贸易添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比传统方式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要低48%-56%。”
构造性不均衡
从效劳贸易、货物贸易两方面看,中国与美国间的贸易构造并不均衡,而钟山在发布会上也再次强调了这一观念。商务部研讨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指出,中国的加工贸易,大多是日韩等国为降低消费本钱和进步竞争力转移而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水平上是从东亚其他国度转移而来的,这些国度对美国的出口也因而转移为中国际地对美国的出口。“例如中国自日韩出口商品零部件,加工成成品销往美国,这笔货物顺差中就包括一局部转移顺差,浅显地说,就是零部件的钱被日韩赚走了,却算做了中国的出口额”,张建平进一步指出,各国从香港转口销往美国的货物,在美方的统计中也算做中国对美贸易额。
“中美在国际分工中扮演角色不同,美国高端产业兴旺,而中国则以休息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自美国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产品,依照价值总量计算,中国是吃亏的”,商务部研讨院国际市场研讨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另一方面,美方还把美资企业在华消费,返销回美国的这局部产品价值也算做中国出口额,这显然招致中美贸易顺差进一步被夸张。
有观念以为,不只货物贸易顺差存在“注水”,美国还刻意疏忽了重量越来越重的对华效劳贸易出口。例如,许多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同时投资中国贸易、营销或金融范畴,这些企业在为中国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在提供少量效劳,但这局部美国隶属公司在中国提供的效劳并未计入中美效劳贸易统计。
“世界工厂”的角色之变
除了统计口径差别的客观缘由,中国制造在多范畴疾速崛起并占据相当市场份额,则是客观层面推高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要素。张建平通知北京商报记者,中国是美国重要的货物贸易同伴,而中国产业门类十分完全,可以消费美国需求的各类产品,且具有规模效应和价钱优势,各类中国制造自然遭到美国消费者欢送。
此前较长工夫内,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相对优势,中国产品不断未能站稳脚跟,不过随着变革开放深化,中国逐步树立起“世界工厂”的抽象,而由于中国制造滞销全球,“低端”、“廉价”等刻板印象也如影随形。不过最近几年,这种抽象正悄然发作改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尖端范畴一路攻城略地,许多创新效果不只填补了国际空白,更在国际上夺得一席之地。例如,“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越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p#分页标题#e#在业内看来,正是由于国产手机对苹果、三星市场份额的挤压,高铁、大飞机等对出口产品的替代,外货愈加遭到消费者推崇,出口量添加;而本国产品竞争力削弱,出口量自然也增加,二者叠加也在一定水平上催化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
张建平指出,中国努力于推进可继续的中美经贸关系,因此积极自美国出口飞机、汽车、石油等商品。但是无效弥合越拉越大的贸易顺差,需求呼吁美国放开对华的高科技产品出口,这局部高附加值的产品假如顺利归入中美贸易中,显然能起到关键作用;另外,中国企业也需积极赴美国投资,努力推进中美两国国际收支趋于均衡。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张畅/文 白杨/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