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2017海内B2B转型企业TOP10

作者:高书 2018年03月11日 国内新闻

2017海内b2b转型企业TOP10排名公司
1   日立  
2   松下  
3   富士胶片  
4   索尼  
5   飞利浦  
6   NEC  
7   戴尔  
8   富士通  
9   三菱电机  
10   佳能  
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讨院选择排行  

近年来,随着中韩制造业的强势崛起,日本制造竞争力直线下滑,无论是以低价“贱卖”,还是以低价猛攻高端市场,似移动互联网在带来全新社交体验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使人们产生了依赖。移动互联网使网络、智能终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得到整合,建立了新的产业生态链,催生全新文化产业形态。乎都无法摆脱盈余的命运。盈余、裁员、被收买,经过数年的苦苦挣扎,日本传统家电电子产品巨头或退守外乡、或断臂求生,已经独领风骚的日本家电企业似乎个人堕入大溃退的为难地步。

日本家电企业真的片面溃败了吗?

当然不是。

中国与韩国度电企业在本钱管理上的优势集中表现在昂贵的产品价钱,而这恰恰是日本企业的死穴。既然无法匹敌,日本家电企业们只好不再缠斗,逐步剥离已是红海的B2C业务,从而转向中、韩企业尚未涉足或竞争力不强的B2B范畴。

如今中国企业鼎力收买日本家电品牌,并未把一切技术都收买走,日本企业仍掌握着相当一局部中心技术,由于日本家电加入的是制造和销售,而不是技术与研发。

这有点相似2004年IBM向联想出售旭日产业的PC业务。事先大少数都以为联想用12.5亿美元完成了“蛇吞象”是笔好生意,貌似彻底击败了IBM。但值得留意的是,IBM事先正在停止有步骤地战略转型,由于他们深知软件企业利润率远远高于硬件及IT效劳企业。精明的日本家电企业自然也明白其间道理,虽然迟了一些。

巨额盈余与困难自救

松下就是日本企业中B2B转型成功的代表之一。

在过来的一百年里,松下电器一度和索尼、东芝、夏普等企业成为日本制造业的代名词;但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新浪潮中,松下电器也随没能幸免于难,在家电和消费电子范畴个人“陷落”。由于押注等离子电视失败等缘由,松下一度遭遇绝后危机,2011、2012延续两年超越7000亿日元的巨额盈余更是将这家百年轻店推向了悬崖边缘。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松下停止了束手无策的变革,先是自动剥离家电业务:2013年,松下设立AVC、环境、住宅、汽车四大事业部停止重组;2014年彻底加入等离子电视和面板业务;2015年将旗下三洋电机彻底吸收兼并,让其加入世界家电舞台,并封闭了在中国的最初一座液晶电视消费工厂,三洋电视中国区业务也出售给了四川长虹。止血之后,为了寻觅新的增长点,松下展开了一些愈加合适本身开展的新业务板块:2013年,松下与特斯拉签署协议,共同投资消费汽车锂离子电池。2015年,松下宣布以约15.45亿美元收买全球占有率最大的美国商用冷藏、冷冻设备百年制造巨头哈斯曼公司。

松下电器(中国)无限公司董事长大泽英俊表示,目前整个家电产品事业的比重只占松下的20%。依照规划,到2018年企业百年之际,其B2B业务营收占比将升至80%。 自此,松下曾经片面向B2B方向转型。

衰退的面前是创新方向的转变

其他转型颇具成效的还有索尼、日立、NEC、富士通等日本家电企业。比方,日立在2012年自动完毕了有着56年历史的电视制造业务以及液晶面板和硬盘业务,鼎力开展安康还有智能物流等新业务。索尼也自2012年以来,陆续出售或兼并中小型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业务,在猛攻其影音、文娱等中心范畴的同时鼎力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范畴。

在2016年的《全球制造力竞争指数》报告中,日本由13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4位。看似呼吁行业者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标准的之前,从业者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产品端的优势曾经丧失殆尽,但是产业竞争力却在不时向上转移。其实,日本在消费电子范畴的衰退面前是日本创新方向的转变,日本开端在下游的原资料及使能技术和关键配备及关键零部件范畴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例如松下在得到电气行业的优势后,在汽车电子、住宅和商务处理方案等范畴找到了新的开展时机,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池消费商。索尼在丧失消费电子范畴老大的位置后,在医疗范畴获得打破,曾经占据了医疗内窥镜全球80%以上的份额。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元化运营的松下、索尼、日立等企业早已淡化“家电”标签,产业转型与战略晋级更利于加强老牌家电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显然,当制造业的利润日渐微薄,世界消费电子巨头们也无意识地膨胀竞争剧烈的B2C市场,转而将精神转向市场更为宽广的B2B范畴,去产业链下游的中心技术攫取更高利润。

承上启下,中国的危机与机遇#p#分页标题#e#

50年前家电是美国主导,后往日本逐渐取代了美国,再后来韩国和中国疾速开展,又逐渐替代了日本。未来韩国和中国会不会也被其他国度替代?不是没有能够!

以后,日本正在减速争夺全球商用效劳范畴的市场份额,短期来看B2B业务的确是日本企业新一轮打破的商业风口。未雨绸缪,在中国度用消费市场逐步面临饱和的明天,局部中国企业也在不时地加大根底迷信与根底工程技术研讨。随着中国经济向消费型模式的转型, 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支付行业强劲的增长。

以海信为例,当人们对其印象还停留在彩电制造之时,殊不知其在光通讯、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家电业以外的多个重要范畴均已获得严重成就。无独有偶,TCL也在2012开端规划医疗电子业务,TCL医疗电子以医疗影像诊断设备为中心业务,提供医用磁共振成像零碎、CT、数字X射线诊断设备等与医疗影像相关的产品及零碎处理方案。我们有理由置信,在将来的B2B市场,中国企业将成为无力竞争者。

面对越南、墨西哥等新兴国度的强势崛起,B2B业务转型曾经不只是日本企业的双方面战略,而是包括中国、韩国等全球消费品制造大国的共同方向。这也意味着,接上去留给日本企业抢跑和规划的工夫,曾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