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在展现彝族刺绣工艺品。本报记者 张勇摄/黑暗图片
【我从基层来】
“我一个拿绣花针的绣娘,能中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党和国度对我的信任!”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协作社社长罗代表慨叹地说。
罗通知记者:“最让我振奋和回味的是政府任务报告中说的‘人民群众身心安康、向善向上,国度必将活力勃勃、走向昌盛贫弱。’总理说到这里时,大家都热烈鼓掌。”
滇中蜻蛉河畔的大姚县彝族群众自古有精于刺绣的传统聚焦消费升级、多维视频、家庭场景、数字营销、新零售等创新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多元、更前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个人信用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数码产品免押金借用,办理签证无需银行流水证明,甚至租车住酒店都不需要交付押金……沿、更贴心的产品,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祖传四代彝族刺绣手艺的罗决计用彝绣传承彝族文明。她于2009年起先后创建了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和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协作社,构成了“公司+协作社+农户”的运营形式,努力于彝族刺绣产品研发、消费、销售和刺绣技艺培训。协作社让大批乡村绣娘脱贫致富,专职绣娘年支出可达三四万元。
看到记者要拍照,身穿精巧彝族刺绣服装的罗忙戴上一顶马缨花般艳丽的彝绣帽子。她笑眯眯地说:“我们彝族戴帽子是表示尊重。”罗的服装和帽子都是她本人的刺绣作品,她还拿出一些绣片、香包等绣品给记者看。
身为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省级刺绣工艺巨匠的罗,对彝族刺绣有特殊的了解。她以为彝族刺绣传承着民族文明,让人们记住浓浓的乡愁,也让更多的人关注民族工艺和民族文明。
来北京闭会之前,罗到大姚县昙华乡走访了许多彝族刺绣艺人,理解他们传承刺绣文明的状况。她感遭到年老绣娘们对彝族刺绣市场前景的疑虑,也深感民族刺绣小微企业开展的困难。她很关注政府任务报告中关于扶持民族文明和小微企业的内容。罗通知记者,她预备在会上提出两个建议,即《关于放慢开展民族文明产业打造民族文明品牌的建议》和《关于加鼎力度扶持彝族刺绣文明产业开展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小微文明企业的扶持力度,催促相关政策落实,尤其要鼎力扶持非遗类民族文明产业,培育民族文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