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大国制造”需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进

作者:高书东 2018年03月08日 国内新闻

  

 

  人才是制造业强国建立的第一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近日在承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高校人才培育应该面向国度战略需求,停止人才供应侧变革。

  据赵长禄引见,依照《中国制造2025》国度战略需求,目前我国人才支撑面临以下短板:一是数量缺乏。在“制造业十大重点范畴人才需求预测”中,2025年人才缺口达2986万,其中新移动互联网在带来全新社交体验的同时,也或多或少使人们产生了依赖。移动互联网使网络、智能终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得到整合,建立了新的产业生态链,催生全新文化产业形态。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配备、陆地工程配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配备、节能与新动力汽车、电力配备、农机配备、新资料、生物医药及高功能医疗器械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二是质量堪忧。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穿插交融,需在交融中创新,在交融中开展,目前的人才培育形式和评价体系难以顺应。三是人才培育与实践需求脱节。目前产教交融不够,高校重根底研讨、学术程度,工程教育理论环节单薄,知识运用才能难以顺应。

  “针对这些成绩,教育部出台政策引导高校停止理论探究,如引导高校本专科招生方案向制造业十大重点范畴的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相关专业倾斜,扩展制造业严重根底研讨、严重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讨生培育规模,进步重点范畴专业学位研讨生培育比例等。”赵长禄说,我国是制造大国,但间隔完成制造强国的目的还有十分艰辛的任务要做,需求久远规划。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举措,我国在人才培育方面应把引导政策转化为方案举动,以国度战略需求为目的导向,深化制造强国人才供应侧变革。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变革培育形式,施行产教交融的人才培育专项方案。设立人才培育专项方案,不改动培育学科、专业,但由高校和企业结合制定培育方案,单列培育规范,变革评价体系,与大学人才培育主导体系相辅兼容,同时坚持特征培育,注重才能顺应;强化分类培育,注重人才体系构建、体系性顺应产业开展需求;专项添加专业硕士、工程博士名额,加大双导师培育力度;凡面向国度战略的人才培育,专项业绩在学科专业评价中予以认可、鼓励。

  其次,变革课程体系,注重穿插交融、一专多能型人才打造。打破本专业培育方案约束,宽口径打根底,专业教育面向产业交融开展、面向新技术拓展知识构造,培育先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灵敏交融运用新技术的知识构造。

  再其次,变革培育环节,注重知识使用、创新才能打造。进步创新理论培育环节比重,加大企业理论培育力度,面向需求再造知识才能的无效供应。

  最初,创新产教交融机制,树立校企长效协作平台。鼓舞学校与企业创立结合创新研讨院等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一体化协作平台,以义务为牵引静态树立协作团队,以团队为纽带完成需求与供应的静态调理,在人才培育进程中结合展开科技创新,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主管部门政策引导、资源倾斜,中央政府支持、保证,构成长效协作机制。

  “高质量提供人才支撑是一项零碎工程,教育机构要主导,用人单位也要自动置身其中,而不是主动承受人才。同时,全社会要努力营建气氛,强化实体经济开展理念,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于实体经济开展之中。”赵长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