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新闻 > 国内新闻

从王婆卖茶谈宋代茶事

作者:金同 2018年03月07日 国内新闻


“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这句话在《水浒传》中失掉了很好表现。

“王婆贪贿说风情”章节中很详尽描写了西门庆勾搭潘金莲的进程中,茶和酒所起到的作用。

宋江带张文远到家中喝酒而使张三看法阎婆惜,但尔后“宋江不在时,这张三便去那里,假意来寻宋江,那婆娘留住吃茶,言来语去,成了此事”。

水浒传中还写了一个宋代喝茶习气饭后喝茶。

比方:施恩为应用武松夺回快活林,每天布置人给监狱中的武松送饭,“武松吃罢饭,便是一盏茶”。而为武松换牢房的理由是:“请都头去那壁房里安歇。搬茶搬饭却便利”。

由于一只公鸡,时迁被祝家庄擒去,杨雄、石秀到李家庄求救,主人李应“就具早膳相待。饭罢,吃了茶”。

但《水浒传》成书于明代,或许这是明代习气也未可知。

此处咱不讨论。

《水浒传》写王婆点茶:“点道茶,撒上白松子、胡桃肉”。

外面有“点茶”这个词。

小说反映事先历史,穷尽俗气的点茶法成为宋人饮茶的主流方式。

中国虽喝茶历史悠久,但“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中国茶和茶文明的鼎盛时期。宋代饮茶之风失掉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官方百工的崇尚。

唐人喝茶以煎煮为主,复杂粗犷: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罗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初喝那一锅茶汤,而且有时还会加生姜或许盐等调味。

宋代北方各地茶叶产量宏大,保证了茶叶供给。制茶、饮茶有了新的打破,饮茶之风已在社会各个阶级中盛行,茶简直和盐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宋代茶馆生意十分火爆。

宋代的茶以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东部)贡茶为官僚士大夫阶级公认之名茶。北苑茶以饼茶为主,相似如今普洱款式,因此点茶时要先把茶叶炙烤碾碎。点茶法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焰盏、点茶等一套顺序。

书法家蔡襄曾任福建转运使,专门著有《茶录》。上篇论茶,下篇论器,引见建安官方斗茶时运用的冲点茶汤之法。并“书之于石”和自写绢本,盛行于世。后又有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对点茶之法作详细阐述。

点茶无需茶壶,所以宋朝并不消费茶壶,只烧造茶碗。因而你要是古玩摊捡漏遇到宋朝茶壶就要留意了。

在唐代时下流社会轻视瓷器,喝茶多用铜碗、银碗甚至金碗,也用铁碗。但金银太宝贵,铜铁太俗气,而且金属茶碗都有腥味,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要瓷碗才是理想的茶具。到宋朝曾经根本只用瓷碗喝茶。

即使如今喝绿茶,用铁壶滋味也大减,假如普洱,更没法尝。

宋人茶色尚白,所以点茶最爱黑釉盏,以为非此不能表现点茶效果。尤其喜欢建州窑(位于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烧造的绀黑色茶盏,胎厚,撇口或敞口,口以下收敛,深底,小圈足,釉色以黑色为主,也有酱紫等色。盏身内外有铁锈或棕色条纹,也有银光条纹如兔毛者为下品,号称兔毫盏。

蔡襄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必”。

这种茶碗看起来很轻巧,但是耐低温,导热慢,合适点茶,因此在宋人茶诗里常呈现。

如苏轼《水调歌头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中:“老龙团,真凤髓,点未来。兔毫盏里,瞬间味道舌头回”。

陆游《入梅》诗中有“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

除兔毫盏之外,油滴盏、变天目等也是建盏中的名品。

黄庭坚《满庭芳茶》中写道:“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建盏上的“鹧鸪斑”系釉料中的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所出现银灰、灰褐、黄褐色釉斑,或密集或疏朗,状如鹧鸪羽毛状,十分美丽。

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仿制出具有琉璃光泽的银色窑变斑点,被称之为“南方天目”。其他如河北定窑,山西临汾、怀仁窑,四川广元窑等,都可以见到仿建盏作风的黑釉茶盏。

现实上,宋代点茶也并不全用黑釉盏。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北苑茶遭到摧残,建盏作为贡窑的位置坚定。从现存实物看,两宋时期青瓷、白瓷、秘色瓷茶盏也被普遍运用,这从宋、元诗画中亦可见一斑。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碧玉瓯中翠涛起”,将青瓷茶盏比作碧玉瓯,而点的茶也非白色,而是翠绿色的茶末。

宋代,南方耀州窑、北方龙泉窑的青瓷,南方定窑、北方景德镇窑的白瓷,都到达了很高的艺术程度

尤其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薄,釉白,半通明,很美观。

#p#分页标题#e#

紫砂茶具在宋代曾经能烧制,但当是紫砂并不被时人喜欢,次要是紫砂透气性太强,宋代点茶喝法,以茶粉作为原料,再用沸水点冲,所以人们饮用时要连茶粉带水一同喝下。用紫砂茶汤容易浸透出来,喝完茶不容易刷洁净。

点茶根本做法是先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注入大批沸水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许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然后用用具击拂茶汤。

宋初击拂茶汤次要用金属制的匙勺状茶匙。茶匙原先用来量取,在此根底上又添加了击拂茶汤的功用。

蔡襄《茶录器论茶匙》中明白写道:“茶匙要重,击拂无力,黄金为上,人世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但到了北宋前期创造了一种用细竹制造的工具,称为“茶筅”。

宋徽宗《大观茶论》之后的文献记载中,点茶击拂次要用茶筅。

《大观茶论筅》中说:“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动,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无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由此描绘可知茶筅是根粗、梢细的被剖开的众多竹条。茶筅外形有平行分须和圆形分须,如今日本茶道中的茶筅形制照旧。

作为一种调茶工具,茶筅的呈现是点茶工具的一种改造,茶筅的这种构造可以使之在击拂茶汤的同时,疏理茶汤水纹,使茶汤更具视觉审美效果。

在《大观茶论》中,对茶筅的运用技巧有详细的叙说:“以汤注之,手轻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要想点茶成功,则需“手重筅重,指绕腕旋”,这样才干到达“疏星皎月,粲但是生”的理想效果。

点茶中用茶筅疾速搅动,使得茶末和水互相混分解为乳状茶液,外表出现丰厚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满碗面,盏内不分彼此,称为“乳面聚”,不易见到茶末和水分开团圆的痕迹,称“云脚散”。茶汤浓稠粘在碗底称为“咬盏”。茶末颗粒愈细,茶乳愈不易现水痕;拂击愈无力,茶乳愈咬盏,盏面构成幻化效果。

点茶,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代人点茶时普通不必铁锅烧水,而用特制的瓷瓶烧水,宋朝人称为“汤瓶”。汤瓶汤瓶在唐代就已多见,但多为酒具。五代当前到宋代,汤瓶渐渐用来煮水点茶。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写道:“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

宋代茶书中提到的盛水煮水的“瓶”即“茶瓶”,亦称“汤瓶”,其外形实为执壶,比之唐代执壶的敦朴饱满,更显挺拔秀气。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对此有一个优雅的称号“汤提点”。

另外宋代煮水器也有水铫、茶铛、茶鼎等。但点茶还是必用汤瓶。

蔡襄在《茶录器论汤瓶》中说:“瓶要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零售、新技术、生物制药等新的产业集群正在迸发活力;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知识产权转化、技术转移等新的动能正在超越旧的动力,新经济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世或以银、铁、瓷、石为之”。

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苏东坡《试院煎茶》中也有“银瓶泻汤夸第二”句。

以黄金制造的汤瓶是皇室以及达官显贵运用的茶具,关于普通阶级人士而言,瓷质汤瓶多为首选。

从出土的宋代茶具来看,南、南方瓷窑都消费此类瓷汤瓶,尤其是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汤瓶的数量较多。

宋徽宗《大观茶论瓶》中对汤瓶形制和注汤点茶之关系作了详细的说明:“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紧而不散。觜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为使汤切拖拉,便于点茶,流嘴圆小尖锐成为宋代茶瓶的重要特点。从现存遗物及绘画材料看,宋代汤瓶的外型大都侈口,细长腹,执与流在瓶腹肩部,且壶流较斜长、峻削,呈弧形,曲度较大,适用宋代注汤点茶的要求。

由于汤瓶用于煮水并直接点茶,运用时因温度较高而易烫手,因而宋代呈现了与汤瓶配套的瓶托。瓶托大多呈直腹深碗形。有瓶托托持,注汤点茶愈加平安。

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水平,谓之“候汤”。由于瓶壁是不通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所谓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要掌握好水沸的顺序,才干冲点出茶的色、香、味。

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由于很难用眼识别煮水的水平,因而只能依托水沸的声响来判别煮水。

#p#分页标题#e#

南宋罗大经在《茶瓶汤侯》中详细记载了煮水的要领:“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侯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水初沸时,如砌虫声卿卿万蝉鸣;忽有千车载而至,则是二沸;听得松风并涧水,即为三沸,此时,便应及时提起汤瓶,将开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盏中,随即用茶筅击打茶汤,直至水与茶充沛融合,茶汤外表浮起一层白色茶沫为止。

罗大经还以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宜老,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

点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理十分重要。因此在点茶进程中调整炭火又十分重要,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初一次添炭)。

极具特征的宋代点茶风气盛行了数百年,贯串整个两宋时代。但由于饼茶制造耗财费力,且制茶进程中榨尽茶叶汁液,得到茶叶的真味,至元代后这种优雅费功夫的茶艺走向消亡。

到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贡团茶之后,宋代点茶技艺湮灭失传。颇具审美兴趣的点茶茶具也因而消逝,以致于明人不知有茶筅。

点茶法虽在世俗社会式微,却以茶礼仪的方式被保管在禅寺中,传播于日本。特别阐明,点茶在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由南宋传入日本,构成了日本的“抹茶道”。

点茶进程中碾茶常常在宋人茶诗中提及。北宋西湖孤山隐士林逋有《烹北苑茶有怀》诗:“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人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有“黄金碾畔绿尘飞”句。

另如陆游《昼卧闻碾茶》:“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

阐明碾茶是文人生活中的一件雅事,不亚于以前乡村吸旱烟的人搓烟丝。而且从这些诗句里我们得知:茶碾既有石质,也有金、铜等金属材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主张用橘、梨、桑等木质茶碾。而皇家贵族为显尊贵,也往往运用银质鎏金茶碾。

宋代点茶对茶末气息、色泽、颗粒之细要求极高,因而对茶碾的材质也很有考究。蔡襄以为“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石。皆能生腥,不入用”。宋徽宗也以为“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炼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

除茶碾外,宋代碾茶还运用石质茶磨。

苏轼《次韵董夷仲茶磨》云“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石磨不会无害于茶色,从物性上讲愈加接近自然。

苏轼的先生黄庭坚是宋代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地产双井茶,也是贡品茶。黄庭坚有诗《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霏霏雪不如。”诗中的“”即指茶磨。茶叶入磨,雪白的茶末纷繁而下。

陆游的多首诗中也提到“”。如《村舍杂书》中有“雪落红丝,香动银毫瓯”之句;《喜得建茶》有诗句“雪霏庾岭红丝”,诗中描写的“红丝”即石中带红丝纹的磨子。

南宋画院著名画家刘松年的《撵茶图》最能反映宋代朝廷、官吏和文士饮用贡茶的办法。画中一名侍茶人正在用茶磨磨茶,从茶磨四周构成一股粉尘状的氛围可以看出,研出的茶末颗粒极细。茶磨边上还有一枚棕刷,用来将碾磨过的茶末打扫归拢到磨心,再次碾磨。经过屡次碾磨后的茶末,由棕刷搜集,放置到桌上的分茶罐中,以备点茶之用。

宋代茶事活动次要内容一是“斗茶”。

早在唐末五代时,福建地域就盛行“斗茶”。唐冯贽《记事珠》中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

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一些中央新茶制成后,茶农们为了评选新茶品还停止竞赛活动。同时评选斗茶者点汤、击拂技艺的上下。

后来斗茶逐步盛行于事先下流社会、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经过日本僧人传到日本后,在不时融入日本本国审美情味的根底上,开展成为集日本品茗文明艺术为一体的“茶道”。

宋徽宗也是斗茶喜好者。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就把斗茶誉为“乱世之清尚”。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中就记载了一次宋徽宗亲身与亲王大臣们斗茶的一幕:““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而盛行于官方的次要斗茶方式,是以评出点茶技术和茶品的优劣为主。斗茶又称“茗战”,

宋代“茗战”进程如下:

#p#分页标题#e#

先列具。摆出斗茶的器具,即下面说的茶碗,也称茶盏,砂瓶,也叫汤瓶,盏托,也就是茶碗托盘,材质金银铜铁、瓷器、漆器都有,外型也各种各样。

然后开端炙茶,微火烤茶饼,去除水分和使茶变香。

炙茶终了开端碾茶,用特制的茶碾子碾成茶粉。

碾完还要用绢箩筛子筛一遍,过滤下稍粗的茶碎叶。

然后候汤。

水开后还要烫盏,用热水把茶盏烫一下,也称炙盏。蔡襄《茶录》中所谓“凡欲点茶,先须盏令热,冷则茶不浮”。一来卫生,二来要茶盏坚持温度,由于“冷则茶不浮”。

然后调膏,把茶末放进茶盏中先用大批沸水调成粥样,溶解下茶叶浓汁。

最初叫击拂,边用沸水向茶盏冲点便用茶筅击打扰动茶汤,然后茶盏外表就会构成一层泡沫。

泡沫在茶盏璧上停留工夫长者、泡沫散去茶盏内壁水痕停留工夫长者、茶水色泽鲜白的为胜方。

宋人将斗茶品级分为七级,以一级为下品,七级为末品。

斗茶决议胜负的要素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初综合评定味、香、色。汤色指茶汤的颜色,事先的规范是以纯自若乳为上,其他色泽则等而下之。汤色是制茶技艺的反映,假如色纯白,标明茶质鲜嫩,制造精良;假如色偏青,则标明蒸时火候缺乏;色泛灰则蒸时过了火候;色泛黄则茶叶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烘焙时火候太过。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和汤色的要求是分歧的。汤花泛起后,假如茶末研碾细腻,点汤、搅动都恰如其分,汤花匀细,就可紧咬盏沿而且久聚不散,这种效果叫作咬盏,即为好茶。

茶汤要做到味、香、色三者俱佳,才干算是最初获胜。

除了斗茶,宋代茶事还有茶宴。

茶宴因客而异,分品茗会,茶果宴,分茶宴三种。品茗会地道品茶,以款待社会贤达名流为主;茶果宴,品茶并佐以茶果,以亲朋故旧相聚为宜;分茶宴,才是真正的茶宴,除品茶之外,辅以茶食。茶宴之道,追求清简朴实,浓艳逸越,以清俭谈雅为宗旨,相似于如今之茶话会。

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佳人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象“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呜声中谈到旭日西下。钱起为记此盛事,写下一首《与赵莒茶宴》诗云:“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宋徽宗《文会图》就画了宋朝文士在一处庭院品茗雅聚的场景。画中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茶盏色青,当属越瓷零碎。盏下有黑色的茶托,能够是漆制。在现存宋代实物中,有众多与茶盏同质的茶托。

宋代武夷山一些寺院盛行“茶宴”。朱熹居五夫,常与友人赴开善寺茶宴,与住持圆悟交往甚笃,常常品茶吟哦,谈经论佛。圆悟圆寂,朱熹作吊唁诗:“一他人间万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

禅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径山寺茶宴。径山寺建于唐代,在今浙江余杭,山明水秀,是品茗佳处。唐宋时期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

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径山寺求佛法,前后五年学成回国,将径山寺茶宴典礼传到日本,在此根底上构成和开展了“以茶论道”的当今“日本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