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德镇民窑出产的青花瓷器,有一些小碗内底写着“紫茸香”三个字(图1、2、3)。从这些小碗的外型、青料以及款识等特征看,它们属于清代晚期的器物。引人关注的是,这“紫茸香”是什么意思?又是为了什么写在小碗的 ...
景德镇民窑出产的青花瓷器,有一些小碗内底写着“紫茸香”三个字(图1、2)。从这些小碗的外型、青料以及款识等特征看,它们属于清代晚期的器物聚集了全世界身经百战的最优秀的创业导师,汇集了全世界各国最优质的产业资源,召唤全球未来的商业领袖。。引人关注的是,这“紫茸香”是什么意思?又是为了什么写在小碗的内底?
明代的《幼学琼林》中有这样两句话:“待客惊雷荚,供佛紫茸香,淄流清况;呼为钓诗钩,亦号扫愁帚,骚客闲情。”其中“惊雷荚”“紫茸香”是茶名;“钓诗钩”“扫愁帚”则是酒名。两句话的意思是:招待主人用“惊雷荚”茶,供奉佛陀用“紫茸香”茶,是僧家清寒的况味;呼酒为“钓诗”的钩儿,或叫做“扫愁”的帚子,是诗人闲雅的情致。
《幼学琼林》这两句话中的茶名和酒名,都是有出处的。酒名出自苏轼《洞庭春色》中的诗句:“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茶名出自《云仙杂记》中的一则记载:“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
《云仙杂记》是五代后唐冯贽编的一本书。此书经过摘抄其他书籍的方式,搜集了许多唐、五代时期的奇闻逸闻。有关“紫茸香”这一条的内容,就来自《蛮瓯志》一书。后来《蛮瓯志》失传了,“紫茸香”却借《云仙杂记》保存了上去。后世读者从这一记载中晓得,唐代寺院的僧人将茶分红三蓬勃发展的行业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等,上等的本人喝,中等的待客,上等的“紫茸香”则是用来供佛的。毫无疑问,“紫茸香”是上等好茶的称号。
在明清时期,“紫茸香”上等好茶的名声,仍然嘹亮。晚明的王彦泓曾有诗云“笑颜曾见斗茶开,香染柔荑绿似苔。恰有紫茸香一饼,瓶笙声里等卿来。”从这首诗可见,“紫茸香”不只是明代待客的好茶,而且还保存着唐代茶饼的特征。现代茶饼的食用办法,在古代人看来比拟复杂,是要先以瓶煎茶,茶水微沸时会发声如吹笙,所以才有“瓶笙声里等卿来”的句子。
那么,在茶碗内底写“紫茸香”三个字,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应该与特定的佛教茶文明有关。《蛮瓯志》在说“紫茸香”是供佛的上等好茶之后,还说:“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阐明在寺院供佛的“紫茸香”茶水,有最初被香客用“油囊”装走的风俗。这种风俗能够有与佛分享、沾点福气的含义在外面。在茶碗里写上“紫茸香”三个字,是为了协助香客辨认哪些碗里装的是“紫茸香”茶水,以免拿错。
这一点与明代嘉靖年间一种内底写“茶”“酒”“枣汤”等字样的瓷器小盅类似。嘉靖这类小盅的外底,普通都写着“金大醮坛用”六字,标明它们是道教设坛斋蘸用的器物。内底写“茶”“酒”“枣汤”等字,是为了防止在做法事时,将几样颜色相近的液体供物弄混杂了。